2014-09-27 08:07: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供給受需求制約,在中國游客低端需求過多、深度游需求相對較少的現狀下,一味升級供給端並非良策,而應兩條腿走路,邊提質增效,邊培育市場。 |
【編者按】
10月1日,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華誕。65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改天換地的社會革命,改變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65年過去,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經歷了太多的沖突與坎坷,發展與變革。
當前的中國既處於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的轉折時期,又處於全球化、多極化背景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期。作為人口總量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進程不僅牽動國民的神經,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黨的十八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指明了航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中國號”這艘巨輪將在全世界的目光中繼續向深海前行。
在國慶65周年之際,海外網自9月27日起推出主題為“中國引力”的系列評論,從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旅游等方面展現新中國65年來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快到十一“黃金周”了,很多人都在計劃去哪兒消閑度假。可事實上,旅游這種消費方式和觀念成為國人生活新常態,也不過二三十年的功夫。
不用說古人的旅游,那只是極少數精英的特權,就是新中國成立65年后的頭30年,大多數國人也不知旅游為何物。隻有當改革開放后,民眾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到一定檔次,才能達到旅游自覺的程度。這無疑是經濟社會的一大躍進,每年大量民眾利用假期走出家門、國門,開拓眼界,滌蕩心胸。
不過,發展之后一定會帶來這樣那樣的不足,比如,“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家看各種堵——路上堵車、景區堵人……”每到黃金周假期,國內游往往成為吐槽的畏途。不隻十一,隻要是長假,就會出現景區看人頭的現象。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2013年國內居民出境人數達到9800萬人次,人均境外消費1368美元。與火熱的出境游相比,入境游則顯得冷淡許多,2013年入境游客連續第二年下滑。而今年全年出境旅游人數將達1.16億人次,出境游花費1550億美元,出入境旅游貿易逆差突破1000億美元已成定局。
數據是冷冰冰的,但背后的門道就兩條:第一,出境的游客非富即貴,要麼就是舍得花錢的月光族,而入境游的往往是國外的學生黨、背包客,消費能力上有高低﹔第二,我們出境,是購物為主,捎帶旅游,比如去日韓買化妝品,去歐美買數碼產品,而入境游客往往是旅游為主,捎帶購物,兩者的消費目的有偏差。
就這麼的,一出一入,兩相合力,我們的旅游業出現逆差也就不足為奇了。加之,國內旅游市場存在的不少亂象:擁擠、宰客、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等,於是有人就說了,為了扭轉旅游業逆差,國內旅游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但事實上,對於絕大部分出境游客來說,國內旅游產業升不升級都沒有太大關系。因為,想去巴黎看埃菲爾鐵塔、想去倫敦看大本鐘的游客,不會因為國內旅游轉型升級了就不去看。換言之,國內游和出境游是兩個不能相提並論的市場。
不過,澄清了這個誤區也不是說國內的旅游業就可以安之若素、高枕無憂了。雖然現在旅游的強勁需求還在,安於現狀還可以掙錢,但是一旦隨著國民經濟的整體升級換代,社會文化水平隨之提升,旅游市場的“膈應”可能就會得到明顯改善,出入境的逆差格局也會得到改觀。到那時,落后的旅游理念、旅游產品就會被淘汰掉。
日前出台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並重轉變,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標准化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統一。在這個意見的指引下,相信我們的旅游供給結構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多提供能讓游客獲得新體驗的產品,是旅游正向發展的必然之路。不過,供給受需求制約,在我們的游客低端需求過多、深度游需求相對較少的現狀下,一味升級供給端並非良策,而應兩條腿走路,邊提質增效,邊培育市場。
而后者需要周邊配套措施。比如,帶薪休假無法落實,集中休假的“黃金周”人為導致了無新意的旅游產品供不應求,從而在堵死了提升空間的同時,反過來拉低了游客的文化品位,使開發優質旅游資源更顯得沒有必要。
隻有走出這個惡性循環,我們的旅游業才能走出“差評”,不僅讓國人滿意,也讓世人為旅游在中國而點贊。
(熊建,人民日報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國慶,旅游,黃金周,十一,旅游 中國式 國慶65周年 十一 黃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