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07:19: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瑞典日報》載文稱,根據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PPP) 計算方式,中國將在9月29日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實際上,世界銀行4月30日已經作出今年內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預測。《瑞典日報》隻不過把這一時間節點具體化了。
購買力平價法不是什麼新發現,國際貨幣基金20年前就開始應用。但它始終處於實驗室階段,不能成為衡量一國GDP的官方指標。各國GDP衡量方法,仍是按匯率折算。這次世界銀行報告和《瑞典日報》的說法,並不改變這一結果。
所謂購買力平價,是用一攬子商品和服務,計算各國用本幣購買的金額,即“一籃子成本”﹔然后與美國用美元在本國購買的金額比較,得出該貨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世界銀行得出中國GDP超美的依據是1美元相當於3.506 元人民幣。以2011年為依據,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實際生活中都不存在購買一攬子商品和服務所需的單一的本幣金額。作者2010年8月26日在弗吉尼亞州利茲堡購買大漢堡包,含稅6.39美元。兩個月后,10月29日在紐約法拉盛購買同一規格大漢堡包,含稅8.29美元。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漢堡包價。中國也一樣,雞蛋、大米、豬肉,不同城市,不同季節差價很大,哪有2011年“在中國買一斤雞蛋”花多少人民幣的事實?世界銀行關於1美元相當於3.506 元人民幣的計算標准非常不科學,人民幣顯然被高估了。
購買力平價所依據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只是消費領域的很小一部分﹔無法覆蓋千百萬種用於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因此不能代表整個消費領域。而GDP更大於消費,是整個國民經濟領域投資、消費、政府服務和對外貿易產生的增值額總和。二者完全不是一個同等范疇。
《瑞典日報》所報道的世界銀行計算結果,是按2011年的靜態數據,再乘以過去3年來的累計實際淨增幅度。一方面購買力平價力圖衡量具體的”一籃子成本“,另一方面又忽略每年的價格變動和通脹率的起伏,這顯然自相矛盾。購買力評價法不是實際研究,是實驗室研究,不能作為正式官方統計。國際認可的GDP統計方式仍然是以現行匯率水平為基礎。據此,中國GDP2014年有可能達到10萬億美元,美國則將超過17萬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58.9%。人均GDP則大致為7353美元比53867美元,中國僅為美國13.7%。中國在總量上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經濟體還有相當距離。人均GDP則隻及世界平均水平2/3左右。我們仍然需要長期埋頭苦干。▲(作者是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中國GDP,購買力平價,瑞典日報,超美,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