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09:32:00|來源:新京報|字號:
陳可辛
【看電影·《親愛的》】
劇本設置了許多這樣的道德模糊,有意識讓觀眾對兩個家庭換位思考,產生認同。故事核心是丟孩子、找孩子,而角色內心也在呈現不同的丟失與尋找。
《親愛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用情節劇(Melodrama)的方式展開這樣一起新聞事件,故事情節真實感人且擁有戲劇張力,規避了刻意煽情。通過一件失童事件去探索人、家庭與社會的關系。
被拐的孩子夾在生父母與養母的二元對立中,生、養雙方前后都遭遇了不同的“失子之痛”,而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因為孩子已與后者產生了感情,對前者卻是陌生的。兩個家庭的二分法,產生了明確的矛盾觀點。劇本設置了許多這樣的道德模糊,有意識讓觀眾對兩個家庭換位思考,產生認同,卻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他們之間的平行關系,在最后才有所交融。當養母與生父相遇時,她說:“別喂孩子吃桃,會過敏”。生父至此,也有了些許理解養母的跡象,但情理、法理不可兼得。他們對待孩子的問題,可以聯想起好萊塢經典西部片《搜索者》、《恩怨情天》中白人、印第安人對待被劫孩子的態度。
許多段落,其實是不需要台詞的,情感和道德就擺在那裡。這要歸功於人物的層次感,每個人物都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故事核心是丟孩子、找孩子,而角色內心也在呈現不同的丟失與尋找:田文軍強迫性地尋找訴求、不言放棄,是他找回“尊嚴”的武裝,用來掩藏內心的彷徨失落,當然換來的結果,也讓觀眾看到了付出的價值﹔擺脫貧窮的盧曉娟組建了新家庭,但失子之后,新家庭逐漸瓦解,她才意識到自己找到的只是“空屋”而非“家庭”。找回孩子,更像是找回了自己﹔韓德忠像是個大家長,代表的是這群失童家庭的群像。他一直都在付出,盡管最后時刻在情理上“背叛”了大家。可反過來看,二胎似乎是上帝的眷顧,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李紅琴的無知與悲哀彰顯了母性的偉大和人性的軟弱,她的結局相當微妙。在醫院查出的結果,是她與工友交易的產物。然而這個結果也讓她學到了重要的一課,它代表的也是一種新希望﹔勢利、刻薄的律師在被事務所踢走之后,也在李紅琴的案件上找回了“自己”。
作為香港導演“北上”的領軍人物之一,陳可辛這次著實很接地氣。在陳述劇情的同時,也揭示了當今社會上存留的現象問題——遭遇騙子、輕生念頭(浸入水中被童謠喚醒)、販賣人口、窮人打官司等,將觀眾的視線一次次拉進社會問題的關注當中。另外,有幾處不錯的象征處理也很聰明,比如:交錯的電線與角落中的口香糖、測量店面與田文軍的沒有立足之地等。除此之外,導演還將之前的成功手法如法炮制,亦更適用於本片,如《甜蜜蜜》裡的火車錯過,《中國合伙人》裡的直面鏡頭自述以及片尾的紀錄片原型。
□大奇特(影評人)
家庭,親愛的,地氣,恩怨情天,搜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