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原創評論>> 正文

建國65周年,科技成就標注“中國夢”

——國慶65周年系列評論之五

2014-10-01 07:43: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習近平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編者按】

10月1日,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華誕。65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改天換地的社會革命,改變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65年過去,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經歷了太多的沖突與坎坷,發展與變革。

當前的中國既處於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的轉折時期,又處於全球化、多極化背景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期。作為人口總量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進程不僅牽動國民的神經,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黨的十八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指明了航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中國號”這艘巨輪將在全世界的目光中繼續向深海前行。

在國慶65周年之際,海外網自9月27日起推出主題為“中國引力”的系列評論,從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旅游等方面展現新中國65年來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在公元八世紀以前,中國社會比西方社會更有利於科學的發展,可為何到十八世紀以后卻阻止了科學的發展呢?這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在嘆服李約瑟之洞見的同時,也必須觀察到,新中國成立后的65年裡,科技成就耀眼奪目,這足可顛覆李約瑟難題的后半句。

1966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宣布“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引起了全世界極大的轟動。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是新中國科技史的標志性成就,人們把它與“兩彈一星”合稱為中國的三大科學成果。如果說這是那個時代的科技之光,那麼進入新時期的中國科技界,從“蛟龍深潛”到“嫦娥探月”,再到馳名世界的“高鐵名片”,哪一個成就不舉世矚目?

必須承認,與發達國家科技成就相比,我們並不算強。但要知道,中國起步比西方晚很多。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到承載著幾年人夢想的大飛機即將實現首飛﹔從工業基礎薄弱、經濟陷於停滯,到穩坐世界制造業大國的頭把交椅……短短65年時間裡,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成就,也是無法忽視的榮耀。

日前,阿裡巴巴在紐約証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市值一躍成為僅次於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公司。據報道,知名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董事長邁克爾•莫瑞茨評價道:“阿裡巴巴能夠打破原有的全球互聯網競爭格局,它的上市讓人們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有了新的認知。中國高科技市場的未來還將創造更多價值”。阿裡巴巴的價值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不能忽視的是,中國高科技市場的蓬勃發展。

有學者認為,雜交水稻、激光照排、青蒿素、人工合成胰島素,是新中國四大發明﹔哥德巴赫猜想証明到“1+2”,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錢學森創立的工程控制論,是中國現代理論科學的重點成果。這種總結是否經得起推敲,尚需再議。但能達成共識的是,雜交水稻之於中國、之於人類的意義不可低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能夠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院士,獲得首屆中國最高科技獎,以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並不偶然。

科技強國,離不了人才,如果多涌現一些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這樣的科技達人,國家科技進步必能不斷實現大跨越。近些年,坊間有一種哀嘆,即中國人何時獲得諾貝爾科技獎?與鄰國日本相比,中國差距明顯,日本已有近20人成為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者。當然,也不必妄自菲薄,華人在智力上絕不是“低人一等”,從李政道、楊振寧到崔琦等人,再到有人預計即將公布的諾獎有4名華人極有希望獲獎——盡管他們不是中國籍,但足以說明華人的科技稟賦並不低。

習近平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嫦娥三號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是貨真價實、名副其實的中國創造。中國創造離不了科技人才,離不了更多的年輕人投身科技事業。值得欣慰的是,統計顯示,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35歲以下青年佔員工總數的54%,載人飛船、嫦娥衛星、北斗衛星、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研制隊伍的平均年齡分別是33歲、33歲、35歲和29歲。如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覺將創新這一民族稟賦傳承好,何愁國家不會興旺發達?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的角色轉變。當然,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既不必驕傲自滿,也不能妄自菲薄。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火花塞。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統,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才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勇於創造出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這是中國人萌動而激越的夢想。

(秦川,資深媒體人,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宋勝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第一女巨貪”將被引渡 曾藏身地下室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公開(高清)

揭秘駐阿富汗美軍野戰套餐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