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1 07:49: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進步將不再唯GDP是從,而會更生動地展現在“以人為本”的個體發展方面。 |
【編者按】
10月1日,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華誕。65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改天換地的社會革命,改變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65年過去,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經歷了太多的沖突與坎坷,發展與變革。
當前的中國既處於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的轉折時期,又處於全球化、多極化背景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期。作為人口總量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進程不僅牽動國民的神經,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黨的十八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指明了航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中國號”這艘巨輪將在全世界的目光中繼續向深海前行。
在國慶65周年之際,海外網自9月27日起推出主題為“中國引力”的系列評論,從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旅游等方面展現新中國65年來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今天是2014年10月1日,是新中國六十五歲的生日。
生日往往會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有關中國變遷的往事或許可以從導演安東尼奧尼談起。如果說《雲上的日子》讓80后、90后認識了這位世界級電影大師,那麼他們的父輩則是通過批判紀錄片《中國》知曉他的。
1972年,當時已頗有名氣的安東尼奧尼應中國政府之邀來到北京。第二年1月,這部名為《中國》(Chung Kuo – Cina)的紀錄片在羅馬首映,反響甚大。在西方渲染“紅色中國”威脅和中國“文革”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兩邊都不討好也就很正常了。不過政治之外,黑、白、灰、綠這些主流固定的顏色很意外地成了外部世界對中國民眾生活最直觀的感受。
31年后,當我們再度回首這部當年引發軒然大波的紀錄片時,裡面的人物和場景已經褪去了時代的喧囂,留下了真實的感動。可能我們自己都不覺得生活會發生如此一日千裡的變化。如果再拿這部片子來審視當今的中國,那無疑是落伍的。今天,無論是中國的城市還是鄉村,都很難找到電影中那種色調的影子。而三裡屯、新天地等地的新鮮街拍達人在instagram和微信圈裡上傳的一張張時尚靚照則成為中國變遷的一幅幅具象。從小小衣著顏色、款式的變化透視著整個中國色調越來越豐富多彩,也意味著中國民生的巨大進步。
從在意“吃”和“穿”到關注“住”和“行”,再到注重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產品的購買,中國老百姓這些年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又向上提高了好幾檔。特別是中等收入階層逐年壯大,當他們走出國門之后,改變了西方對中國人的固有印象。許多歐美國家都來不及適應中國人從“屌絲”變“土豪”的神奇轉換。著名景點和線路開始加大宣傳,挖掘中國游客這個巨大的金礦﹔一些高檔樓盤也出現了中國買家的身影﹔更不用說一些西方奢侈品店和商場裡早已配備了中文導購。中國人的購買力著實讓西方感受中國崛起的力量。
中國的民生進步其實更體現在社會保障上。特別是十八大以后,中央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建設。這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形成了增長的“新常態”,與之密切相連的就業率卻反而創下歷史新高。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也取得了制度覆蓋全國的歷史性突破。今年以來,老工業城市的棚戶區改造工作也開始提速。國家開發銀行爭取全年發放貸款4000億元以上,並已經從央行獲得3年期1萬億元的抵押補充貸款(PSL)用於支持棚改。
當然,中國的民生不會就此止步。我們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有較大的差距,不能被幾個量化指標的數字所迷惑。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進步將不再唯GDP是從,而會更生動地展現在“以人為本”的個體發展方面。
當我們回看安東尼奧尼《中國》裡的單色調的時候,告別過去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人們追求美好和幸福生活的努力將繼續伴隨著中國的成長向世界訴說著中國故事。多年以后,那將又是一個嶄新的“中國”。
(高望,媒體時評人,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