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15:5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0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道,印度總理莫迪自導自演的印度新外交三部曲(訪日、安排習近平訪印及訪美)有兩大共同點:一、注入莫迪式的人情風味,把首腦散步(與日本首相安倍在京都東大寺、與習近平在艾哈邁德巴德河邊、與奧巴馬在華盛頓馬丁路德金紀念碑周圍散步)變成大國交往閑情逸致的象征﹔二、頗有點虎頭蛇尾,開始時讓人們期望膨脹,完結后才發現像印度前任外長胡爾希德(Salman Khurshid)形容的“轟轟烈烈”(bang)變成“默默無聞”(whimper)。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6日至19日訪問印度時,起初是中印兩位領袖在古吉拉特邦共慶莫迪生日,輿論一片中印友好氣氛,后來雙方在德裡正式會談,恰逢中印邊界西段緊張,友好氣氛大打折扣,某些國際評論家認為這次訪問“錯過良好時機”。
著名政論家拉伽·莫漢10月9日發表文章總結莫迪執政以來的新外交政策說:“莫迪新政最令人折服的成就在外交領域”,在印度這樣的大國不經過革命而能突然在國際舞台顯出新姿態不是易事。莫迪新外交成績的五大特點是:第一,把印度經濟發展變成外交政策的目標﹔第二,突出睦鄰關系﹔第三,以安全問題上的“硬”結合經濟交往上的“柔”來處理(特別是與中國的)外交難題﹔第四,大膽與世界大國開誠布公交往,增加了印度國際威望﹔第五,在國際問題上堅持印度利益,同時深入淺出地進行國際辯論。
拉伽·莫漢說,日本應允的350億美元投資、中國應允的200億美元與美國企業應允的400億美元都只是空頭支票,但已經造成國際關注印度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
拉伽·莫漢說的莫迪對中國是安全問題上的“硬”與經濟交往上的“柔”,相結合與曼莫漢星政府對華政策的安全問題上 “不硬不軟”與經濟交往上 “非柔非剛”形成對比。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印度的國俗人情與國防建設並不會因為莫迪取代曼莫漢星為總理,而一夜之間大變。曼莫漢星的印度會在莫迪執政初期延續。
正在這時,印度空軍總司令阿魯普·拉哈(Arup Raha)履新檢討印度空軍實力與中國的差距時公開透露,1962年中印交戰后印度空軍計劃至少要有45個戰斗中隊才能與中國抗衡,但當今印度空軍隻有34個戰斗中隊,到2016年可能會減少到30個戰斗中隊。10月9日,印度執政黨的《先鋒報》發表文章評論印度陸軍在邊境無法和中國保持均勢。
如果是這樣的話,莫迪對中國在安全問題上的“硬”,並沒有物質基礎為后盾,只是姿態不同而已。關於莫迪對中國經濟交往上的“柔”,在今后大力爭取中國去印度投資時,也會遇到印度幾十年來長期積累的基礎設施上的瓶頸與社會阻力。
這樣看來,莫迪外交新政策中至少對華部分如果得不到中國的大力合作,很可能會變成雷聲大雨點小。莫迪對華政策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印美關系結構上的疙瘩太多,一時難以解決也很難舊貌換新顏,這就可能使莫迪的“新”政變得光彩消失,影響他的執政前景。
這就把“錯過良好時機”的課題提到習近平對印政策的議事日程上來了。據印度報道,18日習近平與莫迪有兩次會談,一次是由電視播送的正式峰會,氣氛友好和諧,會談后發表早已預備好的聯合聲明。另一次是莫迪和習近平單獨談話,莫迪對中國邊防軍在邊界西段“入侵”印度,提出強烈抗議,可謂莫迪制造“強人”外交形象的小動作。
9月24日,在印度東亞基金會組織的討論會上,中國駐印大使樂玉成對中國邊防軍為什麼不能克制、一定要選擇習近平訪印時到印度境內扎帳篷的問題作出解釋說:“中國軍隊不容易控制”。很多印度朋友聽了都沒被說服。
10月10日北京《環球時報》刊載一篇題為《印對外戰略兩面性值得關注》的文章,把印度今后的對外戰略了解為“經濟民族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復合體”,認為印度會在“經濟民族主義和對外開放兩個立場之間來回搖擺”,而且有可能“強化與美日西方發達國家的同盟關系,通過操弄某些特定的地區矛盾,來最大化地謀求印度制造業崛起的機會與空間。”
“經濟民族主義” 是西方戴著有色眼鏡的政論界貶抑印度BJP(印度人民黨)與莫迪新政的陳腔濫調,是一個很模糊而誤導的說法,不知道為什麼會受到中國知識精英的垂青。試問,哪個積極熱心發展經濟的國家不為本國的利益著想呢?奧巴馬竭力主張把“外包”的工業收回,對威脅美國制造業的中國進口百般刁難,為什麼沒有人說他是“經濟民族主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