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7 08:44:28|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校園社團走向死胡同?
台灣《立報》22日社論指出,網絡雖在2000年泡沫化,但隨之而起的社群網絡卻也改變世界。
台灣2014學年度才開學一個月,本來是校園內各社團迎新的重要時刻,但不少校園裡的社團,卻出現招不到新人窘摬。換句話說,沒有新血投入,社團面臨倒閉已是不可避免的狀況。
對於50、60年代生人而言,沒有社團生活等於沒有大學生涯。60年代,鹿橋出版《未央歌》,描述西南聯大的大學生涯,讓這個時期大學生人手一冊。這種對大學生涯的向往,是擠進升學窄門的樂趣。
那個屬於“未央歌”影響的年代,參與社團活動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大學生活代名詞。這或許與當時為了進窄門,聯考之前的生活封閉性有關聯,但無可厚非的是,進入大學與否,絕對是人生重要一頁。
60年代,在“未央歌”的推動下,學子進入大學后,總想著回饋社會,崇高的服務理想,讓服務性社團成為大宗,如山地服務社、慈幼社、社會服務社等,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前往偏鄉教學服務,有時為了提高競爭性,連周六、日也會到育幼院、養老院加班。
在知識學習性的社團方面,如詩社、國學社、辯論社等,也能在校園裡綻放知識花朵。甚至於有人以為,大學裡的戀愛學分,也隻有在社團裡面,才可以體會到,所以沒有參加一個或兩個以上社團的學生,簡直遜掉了。
才不過20年時間,隨著教改推廣各地廣設大學,甚至於入學的多元方案,都讓社團的存在出現危機。更重要的是網絡雖在2000年泡沫化,但隨之而起的社群網絡,卻也讓世界改變。
有人說,當網絡取代馬路,社群網絡取代社團活動后,智能型手機可以讓每一個宅男宅女都在網絡上大為活躍,誰還稀罕參與學校社團。
這樣的變化,讓人憂心是校園人際關系大退化,社團的發展萎縮是一個警訊。
EQ,未央歌,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