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4 09:26:53|來源:海外網|字號:
近日,武漢給每位小學生發放了《生命安全教育》教材,該書圖文並茂詳細介紹了女性生理構造、生理變化等相關知識,這一教學安排引發了社會輿論的關注。(11月4日新華網)
《生命安全教育》教材,被一些人稱為小學生“大尺度”性教材。教材發放后,有人贊,有人彈。筆者認為,有人贊彈是好事,性教育這朵羞答答的玫瑰正在大大方方地揭開神秘的面紗。
受傳統觀念影響,國人談性色變。食色,性也,性教育本來就該堂而皇之地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美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傳授生育、兩性差異、性道德等知識﹔四川大學附小從2005年開展性健康教育,最初隻對於高年級學生開展青春期性教育,如今每個年級都安排了相應的課程。性教育越早開展越好,已經在性學界形成共識。
然而在我國很多地方,性教育喊得很響,但光打雷不下雨。2011年,北京出了一本《成長的腳步》,因被一些網友嘲笑為“很黃很暴力”、“赤果果”,北京市教委隨即回應,北京市目前沒有相關中小學性教育教材的編寫計劃、試點計劃和推廣計劃。無獨有偶,同年,上海提出在楊浦18所小學推廣性別教育課程《男孩女孩》,但《男孩女孩》在書店等上架一天就拆架。由此看出,在國外已經有100多年發展歷史的青少年性教育,在我國依然羞於啟齒,國人一談性就臉紅。
從小學起開展性教育刻不容緩,可用三個現實說明:一項針對數千名學生的性教育調查顯示,隻有56%的男生大概知道遺精,73%的女孩子大概了解月經,真正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學生僅有12%﹔而一些婦產科醫生反映,青少年性行為有所提前,節假日做人流的學生增多,年齡越來越小,但問及發生性行為是否擔心懷孕,很多學生一無所知,也不了解如何自我保護﹔近年來,一些地方兒童與青少年性侵案件時有發生,而專家認為,性知識缺乏是當事人受侵害的原因之一。
從小學起開展性教育,首先需要老師必須脫敏,不能談性色變,不能鴕鳥主義,應率先將老師納入性教育對象,轉變其對性的保守觀念。其次,家長也要納入性教育,當孩子問“我從哪裡來”時,不能再用諸如“你是從阿姨家抱來的”的態度來回避和遮掩。再次,全社會要大力營造開展性教育的良好氛圍,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性知識,提高性心理適應能力,增強自身的性道德。
“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一樣。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性和美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生命和意識一樣。我們文明的最大災難,就是對性的病態的憎恨。”英國作家勞倫斯的這句名言,足以解開國人談性色變的心結——誰不愛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應該用“性和美是一回事”來對待“大尺度”性教材!(毛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