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6:56: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當時的北師大就與魯迅文學院合作開設了作家研究生班,這個班裡可謂是“星光熠熠”,時下當紅作家如莫言、劉震雲、余華、畢淑敏等等,可都是這個班畢業的學生呢。 |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首屆文學創作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聘任儀式”在京舉辦,正式為北師大新錄取的文學創作方向研究生聘請校外作家導師。新聞一出,立即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人民日報在11月3日刊文質問:作家,真的可以通過大學教育來制造麼?至此,輿論熱度達到沸點。
其實,大學開班培養作家並不是北師大的首創,早在2011年,復旦大學就曾開辦“創意寫作”專業﹔之后,南京大學、上海大學、北京大學也紛紛步其后塵。
不知是出於仰慕,還是文學本身過於神秘,國人很容易對於文學界懷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每每有相關新聞出現,往往會在街頭巷尾引發陣陣熱議。
盡管沒有指著鼻子罵,但也有不少媒體對北師大此舉提出了懷疑。《錢江晚報》11月4日發表評論《作家成長,不能光靠課堂》,文章認為,文學創作是非常私人化和個性化的事情,適合某個導師的文字技巧並非適用於每個人。文無定法,有時候一個人的經驗,對另一個人反而是一種束縛。
相比《錢江晚報》的委婉表達,南京學者薛冰在接受《金陵晚報》採訪時的言辭就顯得更加直接了:“古今中外,一家兩代、三代都是作家的情況是極少數的,魯迅、茅盾、巴金等都是有名的作家,但他們的兒子卻不是作家,父子一起生活很多年都培養不出作家來,更何況是開設專業請作家來教呢?”
面對媒體和學界的種種質疑,北師大的回應顯得從容淡定:作家雖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也是可以被發現的。作家的成長建立在自我發現、他人發現以及不斷自我認同的基礎之上,“我們要做好的就是這樣一個平台”。
北師大淡然處之,但是網友們卻繼續發難。比如,有網友在微博中寫道:“成功的作家,除了積累了廣泛的語言素材,更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深刻的人生思考,生活才是產生藝術的平台,單靠教怎麼可能教的會?你可以教會他看問題的視角,可是作家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就是與常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想法不同嗎?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一定好”。
看來,質疑聲確實不少,不過輿論也並非一邊倒地否定。《揚子晚報》11月4日在《作家未必大學可培養,大學卻無妨辦“作家班”》一文中給出了較為中肯的觀點:“一個人能否成為作家,關乎先天的秉性,但是作家和學者之間並非涇渭分明。‘作家班’若不能培養出作家,培養點學者型作家也不錯”。
《揚子晚報》的觀點也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好不好不敢說,但對於培養人才來說,至少不是壞事吧”,有網友這樣評論。
其實,細聽下來,爭論的焦點都在於教育是否會讓思維固化、束縛。那麼,接受了大學的專業教育,就真的會毀了文學天分麼?其實不然,文學界很多的作家都接受過專業的教育。有網友指出,著名作家嚴歌苓就是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學院文學寫作系,這位網友還表示,不應該把作家神秘化,“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教不壞的”。
當然,最具說服力的例子,還是來自《新京報》的報道: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北師大就與魯迅文學院合作開設了作家研究生班,這個班裡可謂是“星光熠熠”,時下當紅作家如莫言、劉震雲、余華、畢淑敏等等,可都是這個班畢業的學生呢。(文/王書央)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