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 00:02:00|來源:紅網|字號:
當前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種田依舊很苦很累,困難多風險大。相比在經營中遇到的這些“近憂”,當前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新生代農民不願種田,農業發展“后繼乏人”的問題更讓一些職業農民感到擔心。“平時村裡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江西省萍鄉市職業種糧農民陳茂盛擔憂地說,當前中老年人種田已經成為普遍現象。(11月5日《經濟參考報》)
在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現代農業發展加速的新形勢下,農業是有發展前景的產業,農民也可以是體面的職業,但令很多人擔憂的是,如今種田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人,“70后不願種田,80后不會種田,90后不談種田”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於是有人喊出了農業生產面臨“后繼乏人”的話。
然而,在筆者看來,如今年輕人不願回鄉種田當農民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當前時代發展做出的最理智的選擇,反而,如果大量的年輕人爭著搶著或者被逼無奈回鄉種田才是不正常的表現。
有些人會不理解,國家不是支持“三農”的發展嗎,為什麼年輕人回去不是好事呢?然而真正從農村出來,了解農業的人就會知道,國家支持是沒錯,但相比於薄弱的農業基礎,落后的生產方式,我們的農業離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農業的現代化繞不過的是機械化和規模化,但是目前,即使是承包上千畝田地的職業農民依然在經營中遭遇了土地流轉不規范、基礎設施薄弱、貸款困難、保險制度不健全等困難。再者,農業生產受天氣、市場等影響大,職業農民承擔著很大的風險,“規模效益”易變為“規模虧損”。不僅年輕人自己不願回鄉當農民,農民家長也不願意孩子回鄉種田,湖北省2013年就職業農民調查發放問卷一萬份,“88.93%的農戶家裡的孩子沒有學農或者從事農業生產,69.08%的農戶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從事農業生產當職業農民”的結果就是明証。
相比於農村的艱苦條件,城市的條件反而更適合大多年輕人的發展。受過良好教育的80、90后,暫且不說他們所學所長適不適合種田,城市也意味著更多機會,更好的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不管擅長什麼的年輕人總能在城市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即使是賣煎餅果子,也可以做成“西少爺”,即使是賣牛腩,你也可以做成“雕爺”,更別說外企、國企令人羨慕的工資和暢通的上升渠道。總之一句話,在這個知識和人才得到極大尊重的時代,城市從不吝嗇給年輕人一個美好的前程。
那麼有人會說,老人老去,年輕的不願意回來,難道以后國家就沒人種田了?這其實是杞人憂天。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的現代化隻會讓農業人口越來越少,以美國為例,全美隻有3%的人口從事農業﹔據日本總務省人口動態調查結果,截至2013年3月底日本人口總數為1.26億人,農業就業人口卻隻有239萬人(其中女性121.1萬),平均年?66.2歲,65歲以上147.8萬人。而美、日卻是糧食出口國。說到底,現代農業對人口的需求已經大大降低,而且更大的趨勢是,職業農民的產生,那些喜歡種田,有興趣有專長的人才會當農民。而這種趨勢也在中國慢慢地形成,遍布全國各地的職業農民興起,就是明証。
要讓農業成為專人專干的職業,國家的支持就必須及時。土地的流轉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把大多數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也讓機械化成為可能。當然,解決農村、農民和土地的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集民智、聽民意、遂民願。但不管怎麼說,解決農村和土地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靠農民的數量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年輕人回不回農村已經不是問題的關鍵了,隻要種田的條件好了,自然會有愛好農藝的人扎根農村。
文/梁雲風
農民調查,種田,三農,農業生產,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