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正文

鏡鑒:爆炸聲裡,不會有天堂

2014-12-12 09:03: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2月12日電 據微信公號“鏡鑒”報道 感動很多人的這篇文章,出自80后駐站記者楊迅之手。真實的境遇、真情的流露,字裡行間還原了那裡環境的艱險、那些孩童的渴望。讀后,久久回味、久久感慨。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生活在巴基斯坦,安全無疑是頭等大事。這個全球反恐的前線國家,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多起爆炸襲擊。

駐外兩年來,我走遍了巴基斯坦主要地區,其中不乏危險偏僻之地,深深感到,巴基斯坦的安全動蕩,除了積重難返的歷史和教派因素,孩子們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容易受到恐怖主義和極端思潮的蠱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10美元,稀裡糊涂當了人體炸彈

當我趕到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達時,緊張的氣氛扑面而來。奎達是軍事禁區,被巴官方列為最危險的城市之一,這裡沖突頻發,平時不對外國人開放。街頭軍警戒備森嚴,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一切。此前發生在這裡的連環爆炸襲擊,造成至少116人死亡,236人受傷。整個城市風聲鶴唳。

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達,街頭警戒森嚴,荷槍實彈的軍警嚴格把關,提防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 楊迅 攝

記者找到奎達市中心一片破爛不堪的建筑群,這裡正是連環爆炸的一處現場,支離破碎的房屋、倒塌的牆壁和滿地的殘碎瓦礫,仿佛在訴說著爆炸時的悲慘情景。商店老板拉茲德·薩赫說起遭襲時的場景,心有余悸:

“當時我在店裡,突然一聲巨響。出來就看到,整條街上到處都是尸體和鮮血。”

在另一處現場,幾輛汽車被燒得面目全非,隻剩下一堆黑色殘骸,荷槍實彈的警察出於安全因素考慮,不斷催促記者趕快離開。

奎達連環大爆炸的一處現場,軍警們在執行任務。 楊迅 攝

幾輛汽車在爆炸中被燒得面目全非,隻剩下一堆黑色殘骸。 楊迅 攝

13歲的拉希德靜靜躺在當地一家監獄醫院的病床上,小臂上纏著厚厚的繃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實在無法想象,這場爆炸襲擊的人體炸彈,竟然是眼前的這個文瘦少年。

僅僅為了10美元的報酬,拉希德替武裝分子向奎達一居民區發動襲擊,由於不懂如何操作爆炸物,僥幸撿回了性命,但還是炸斷了一條腿,並將在監獄裡度過本該是其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沙希德躺在監獄醫院裡,臉上滿是懊悔的神情。 楊迅 攝

沙希德的眼神裡透露出痛苦和迷茫。他告訴我,在被抓之前,根本不懂爆炸襲擊是怎麼回事。“一天,他們找到了我,說讓我幫忙做一件事情,隻需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得到10美元的報酬,並且可以上天堂……”

說到這裡,沙希德開始抽泣,眼淚不斷流淌:“現在才知道,我被騙了,他們沒有告訴我,按下按鈕會發生什麼,我和所有人都會被炸飛,爆炸聲裡,不會有天堂。”

街頭的少年,課堂才是你們的家

在車窗旁手捧一把花環叫賣,花環背后是怯生生的目光——在巴基斯坦,你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更有甚者,不管車主意願,直接擦洗車窗玻璃,理直氣壯地要錢。如果不予理會,孩子們會不斷敲擊車窗的玻璃,有時還會沖車主做鬼臉。

見到這些情景,初到巴基斯坦的朋友有些好奇:“難道他們不用上學嗎?”記者一臉苦笑,心裡卻有一個聲音在吶喊:

“街頭的少年,快回到課堂吧,那裡才應該是你們的家。”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及相關資料顯示,巴基斯坦目前的教育形勢堪憂,失學兒童人數位居世界第二,至少有500余萬,其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女童,青年文盲率觸目驚心。基礎教育的發展,在城鄉和各省之間很不平衡,不少欠發達的地區學校數量極少,女童接受教育的機會更少。一些家庭沒錢送孩子去上正規學校,便將孩子送去免費的宗教學校。缺乏辨別能力的孩子們在那裡很容易受到極端分子的蠱惑,成為新一代的塔利班武裝分子。

沙希德的經歷並不罕見,為掩人耳目,恐怖分子如今用青少年發動襲擊的事件屢見不鮮。塔利班成員甚至會鼓動自己的弟弟妹妹充當人體炸彈,並告訴他們,在按下按鈕后,就能夠上天堂,靈魂也會得到庇佑。當孩子們發現真相時,已經來不及后悔了。

筆比劍鋒,來自馬拉拉的呼喚

為女童爭取教育權而遭塔利班槍擊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今年10月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之所以獲獎,是因為她幫助受到壓迫的年輕人進行抗爭,並使社會更加重視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馬拉拉今年17歲,從2009年起,開始匿名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烏爾都語網站上撰寫博客日記,揭露塔利班焚燒女子學校的暴行,講述自己如何在禁令下堅持讀書,為女童爭取教育權,由此受到武裝分子的仇視和威脅。2012年10月,馬拉拉在校車上慘遭塔利班的槍擊,隨后入院治療。

為了表彰馬拉拉的貢獻,聯合國宣布將每年的11月10日定為“馬拉拉日”。作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馬拉拉說,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過來的槍。這份榮譽屬於曾為自己權利勇敢發聲的每一位男孩和每一位女孩。

“在黑暗中,能認識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能認識到聲音的重要﹔見到槍械時,就能認識到筆與書的重要”,“筆比劍鋒”,馬拉拉在聯合國青年大會上做演講時曾經這樣說。

她為恐怖主義影響巴基斯坦兒童就學感動惋惜,稱極端主義者害怕教育的力量,並呼吁社會開展一場戰爭,對抗文盲、貧困和恐怖主義。

馬拉拉(網絡資料圖):“在黑暗中,能認識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能認識到聲音的重要﹔見到槍械時,就能認識到筆與書的重要。

演講末尾,馬拉拉的結論振聾發聵:

“課本和筆才是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就可以改變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我一遍遍翻讀這些用血淚撰寫的演講稿,一次次感動感慨。希望更多巴基斯坦少年將來能夠放下槍,拿起筆,從教育中獲得力量,書寫巴基斯坦新的明天。

 

(責編:王書央)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巴基斯坦 80后 博客日記 爆炸聲 人體炸彈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太原市委組織部長被查 曾“失蹤”14天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劉鐵男案今宣判 其情婦遭生命威脅后舉報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