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毕晓哲:"禁问目的地"是"真箍"还是"假箍"?

2013年10月14日09:30|来源:东方网|字号:

  10月12日发布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取代了原标准,新增了对出租司机个人及其服务流程的要求。标准规定,在乘客上车前,司机不得有询问乘客目的地等挑客行为,在问清目的地后,选择合理路线,按规定开始使用计价器,不得绕路。(10月13日北京晨报)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出台相关规定的目的在于给出租车司机套上“不得拒载”的“紧箍咒”,是想将“拒载”行为“消灭”在上车前可能的范围之内。毕竟乘客一旦上了车再“撵下去”的可能性相对不高。然而,不得“拒载”的规定各地其实早已有之,执行的并不乐观,再加上一个标准委的“上车关不得询问目的地”的规定,就能对“拒载”行为“药到病除”吗?值得怀疑。

  出租车司机“拒载”原因诸多,其一,乘客所去地点涉及城市高度拥堵路段,“堵”的厉害之下,司机认为不划算就会想方设法拒载。这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城市交通设施硬件的问题,也是一些出租车司机“不乐意去”、“拒载”的重要原因;其二,一些城市出租车早晚交班其间,让一些司机“无法拉客”。这是“拒载”产生的“刚性因素”,往往不以司机意志为转移;其三,才是公众关注的利益问题,跑的“近”、“不划算”一些司机不想拉。

  禁止司机在乘客上车前询问目的地,其实与最终“拒载”与否没有直接关联。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出租车司机,即使提前询问一下目的地,也不必然构成拒载,“近”也一定会送。而一些素质差的司机,即使乘客上了车,也会有种种理由“撵人下车”。而上述禁止乘客上车前“询问目的地”的规定,本身也是一个原则性的“倡导”,没有相关的罚则配合。这样的“规定”,最多像一个吓唬司机的“紧箍咒”,不是真“紧”而是“假紧”。意义恐怕不大。

  真正解决城市出租车拒载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的硬性规定司机如何如何,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禁止“拒载”的规定各地执行和实施并不好,足以说明问题。而一个“上车前不得询问目的地”的规定,更会因为“取证难”问题,更多的沦为一种形式。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出租车拒载现象,应该厘清原因、分清责任再行解决。与城市道路资源配给不合理造成的原因,城市建设者和交通部门责无旁贷,真正完善道路交通设施,让路途“顺畅”起来、让出租车跑起来“划算”。对于早晚交班时的“硬伤”,政府方面更应多从增加公共交通资源方面入手,加强政府的公共责任,补足出租车特殊时段的供给不足。最后,才应该重点考虑司机的利益需求,譬如从加强对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从加大对“拒载”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入手。如此,多方发力才有可能真正“堵住”拒载“漏洞”。

(责编:张婷)

分享到:

出租车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最新热点>

云南被官员强奸幼女常做噩梦 醒来一直哭

民国火车车厢分等级 郭沫若坐不起头等车

热图>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中国42%成年人财富超1万美元 超全球均值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