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2013年10月14日15:44|来源:学习时报|字号: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本报记者提问道,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是否可以预测一下中国未来可能在哪些领域有望获奖?万钢回答说,预测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方面已经有些苗头。但是,绝不能心浮气躁,绝不能拔苗助长,支持一定要稳定,要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千万要避免心浮气躁,这点很重要。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时候,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要持续稳定,淡泊名利,长期努力才能真正攀登到世界的顶峰。
万钢说,从我的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朋友的经历来看,有两点印象最深。
第一,他们都是长期默默无闻地潜心研究,得一个诺贝尔奖可能就要用差不多毕生的经历。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得奖通知他的时候,他还在花园里弄花,还不知道得了什么奖。长期稳定,淡泊名利,潜心地在一个位置上持续开展研究很重要,科研需要长期积累。
第二,要有稳定的支持。我们不能光靠竞争,一定要有对基础前沿的稳定支持。虽然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但是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一个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而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都讲究“十年磨一剑”,能够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础研究,十年都是不够的,二三十年是常态。
万钢指出,中国现在已经有这个条件,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正在探索把握科研规律,中国人总会有一天登上世界的科学高峰。
(责编:牛宁)
基础研究 万钢 中微子振荡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