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07日07:18|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江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是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当下进行改革就是要和国际接轨,要接受国际秩序,而接轨的表现就是全面市场化,包括所谓国有资产资本化,我认为这种思路需要慎重,否则会带来很大风险。市场化就是资本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市场化则可能成为国际资本化,而国际资本化就是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一类帝国主义)来改造中国的生产方式,改造中国的经济、社会与国家。从上世纪拉美国家的资本化经验来看,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路线是走不通的,只能变成事实上的附庸,我们必须要对其蕴藏的巨大社会风险加强警惕。很多时候,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只是影响好坏。
以开放促改革
陈欣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多年,其中存在各种微妙变化。例如,在1978年到1988年间,中国更多是以改革带动开放,因为那时如果不进行改革根本就无法顺利实现对外开放;但在1992年以后,则主要是以开放促进改革,这时如果不继续进行开放,就无法真正融入世界。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一个难点就是,假如中国是个封闭的系统,内部的改革阻力如果大于动力,就很可能改不动,但如果进行开放,就会改变内部力量的对比,给改革增加新的动力和推力。因此,我们除了要在经济领域进一步推进开放外,还要在法律制度改革、立法和行政改革等方面同样以开放促改革。
江涌:在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市场化”并不是改革一以贯之的。有些媒体关注改革时很大程度上在强调市场化,这有点过,不能把思想纠结于要么市场、要么政府,两者其实并不构成矛盾关系。我们应该看到,除了市场(企业)和政府(国家)外,还有社会。众多东亚国家的治理经验和中国国情决定中国不能走“小政府,大市场”的路子,而是要“强政府”。我们看到,近期政府的简政放权举措中涉及十分广泛,在多项审批权下放的具体举措中,有的是要推进市场化,有一部分则是大力发展社会化,还有一部分是要强化政府职能。总的来说,改革取向市场化不是唯一的,还有社会化和国家化。
竹立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层结构上呈现“结构性紧张”。这种紧张既包括“利益结构的紧张”、“文化结构的紧张”和“价值结构的紧张”,还包括“制度结构紧张”,其主要特征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不相适应的状况比较突出,但由于经济学的霸权主义,经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间的冲突比较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向深层次挺进。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社会重新嵌入公平基因,过去可以经济为中心构筑改革话语,未来必须以公正为中心,打造改革的结构性升级版。我们的改革应包括价值高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很多措施只讲现实利益,不考虑社会价值,应像资本主义世界把自由作为核心价值一样,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打造公正的秩序和社会体制。
曹和平:我同样期待下一步改革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新亮点,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理论改革应该有更多的国际视野。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没有硬实力,很容易被别人打垮,但如果没有软实力,别人不打,自己就会先垮,中国必须在软实力传播上实现重大突破。同时,中国还要正视过去在科技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科技工程中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通过改革让真正爱做研究的人做研究,而不是让那些爱钱的人做研究。
只要稳步推动全面改革,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到2017年就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或与其持平。中国现在已经拥有近两万个各类科技和产业园区,即使成功率仅有2%,也有约400个成功园区,每年还有近800万大学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而美国每年只有160多万大学毕业生。可以说,到2025年,如果美国没有50个硅谷,没有5亿的人口规模,将很难与中国竞争。要真正促成这种竞争变局的出现,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围绕改革开放不断奋斗。▲(本文节选自环球时报举办的座谈会嘉宾发言,林鹏飞、曹磊整理。)
![]() |
(责编:宋胜男)
细节决定成败,改革取向,改革发展,改革方向,风险社会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