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茱茱:邵氏电影帝国的世纪兴衰【2】

2014年01月26日15:26|来源:南风窗|字号:

  邵氏武侠片大概是这座东方梦工厂不朽的招牌,60年代的香港早已受西方流行文化和观念浸染,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先内地一步全面西化。西片里刚健强韧的男性形象也深入人心,邵氏早期黄梅片中白面书生的文弱形象不再合乎观众口味。当时还是影评人的张彻最早提出,要在新派武侠片中建立阳刚风格,推翻从前的阴柔路线。邵氏武侠片塑造男性之间的快意恩仇和肝胆相照,在影坛打出一片江山,为日后香港电影的暴力美学埋下比照。《独臂刀》的“盘肠大战”,胡金铨的禅意醉侠……挥戈弄影梦无尽。吴昊在《邵氏光影》的前言里写:“今日能看到好莱坞动作片尽是功夫式打斗,好莱坞女星打得像武侠片中的侠女,而香港的打星和武指更可扬威彼邦……这‘打’出来的天下可打来不易呢。”

  在国语片称霸数载后,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催发了粤语片的回归。内地移民潮逐渐式微,到了70年代,香港居民大部分都已是土生土长,香港电影面临本土化集体想象的需要。邵氏旧部邹文怀创立的嘉禾公司生产了一系列卖座的粤语片,李小龙的《猛龙过江》、许冠文的《半斤八两》,成为邵氏强劲的竞争对手。邵氏的船头开始调转,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的街头巷陌、市井哀乐。粤语的回归、影坛割据使70年代成为一个分水岭,也为今天为人熟知的香港电影奠下基石。

  清水湾的“东方好莱坞”

  1986年邵氏突然宣布停产,带着一丝戛然而止的意味。邵氏女星郑佩佩自1970年息影嫁人,就一直没有回过邵氏,后来她在回忆文章里写自己1988年再回邵氏片场,目睹物是人非,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她直接把邵氏影城比作天堂:“我们都曾在这天堂里,寻找着我们的梦。”

  这个邵氏梦工厂 ,正是邵逸夫建立的现代化商业电影流水运作的“东方好莱坞”。1965年邵氏影城在清水湾建成,拥有15个摄影棚,两个外景街道,一套完整的彩色胶片洗印设备,和从美国、欧洲进口的各种最新电影设备。这座当时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科技最尖端的制片厂,带动了香港电影的全面转型,从一个“传统之作的旧时代”进入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技术的新电影业时代。

  更重要的是邵氏移植自美国的大制片厂模式,大制片厂是早期电影产业市场化的自然结果,也是电影产业垄断化的一种最佳盈利和控制模式—制作高度分工,大量利用棚景及户外搭景,流水作业,生产各式商业电影,源源供应旗下院线,将电影制作真正视为工业生产,在纵向上形成“制-放-映”一体化的集中式垄断经营。邵氏影城成为一架庞大运转、理性生产的机器,电影成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体,香港电影开始进入商业流水制作的时代,这种模式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流水作业的生产策略渗入邵氏影厂的每个角落,几乎所有运作都可以呼应韦伯关于理性化的理论—追求理性管理、效率、专业及标准。几乎所有演员都被要求住在职工宿舍内,遵守严格的合约和低工资。那时候住宿舍的有李菁、何莉莉、胡燕妮、李丽华……大导演张彻更是在那里住到去世。郑佩佩在回忆中对邵氏宿舍倒是流露出留恋之情:“的确我们几乎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了,但我们却是绝对受保护的动物,不像现在年轻的一辈,像是透明的,一点私生活都没有了。”邵氏梦工厂在“圈养”演员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栽培,郑佩佩就曾被送去东京进修,而邵氏之后的无线艺员培训班,至今仍然是香江影视源源不绝的输送带。入得邵氏片库,参演者的如雷大名信手拈来:胡蝶、狄龙、岳华、林青霞、张艾嘉、尔冬升、周润发、刘青云、张国荣、梅艳芳、王祖贤、张曼玉……掐指一数,尽是香江好辰光。

(责编:于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邵氏兄弟公司 1986年 文化民族主义 邵醉翁 1970年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