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原创评论>> 正文

汤嘉琛:“3·15”别变成“割韭菜”

2014年03月17日06:42|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消费维权的“3·15困境”以及民众对“3·15”的认知态度改变,实质上是在呼吁有关部门给监管“加码”。只有让日常的监管硬起来,不缺位、不失语,才能重塑公众对“3·15”的信任。

尼康单反镜头频频进灰,历时两年拒不承认是设计问题;过期两年之久的原料、爬满虫子的面粉,堂而皇之地进入多家知名糕点店;曾因“毒胶囊事件”遭舆论痛批的工业明胶,竟也广泛用于制作糖果、酸奶等食品……又是一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有一批不良企业被推上曝光台,但很多人都已经觉察到“3·15”的某种变味。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央视“3·15晚会”为代表的消费打假活动,在揭穿消费陷阱、黑幕和骗局方面功勋卓著,已经成为每年3月公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饱受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坑害的消费者,急切期待能在3月15日这一天看到不良企业被曝光,也希望作为“社会瞭望者”的媒体能告诉大家哪些产品应该被列入“消费黑名单”。总体而言,每年“3?15”都能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

不过,最近几年“3·15”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似乎已经不如从前。尽管各家报纸和电视台依然会推出一些负面案例,但围观者总觉得有些不过瘾、不给力,似乎没有真正能称得上“重量级”的曝光。究其因,一方面是因为消费领域的“硬骨头”确实难啃,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企业的公关攻势日益迅猛。除此之外,“8点20发”之类的小插曲,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3·15”的看法。

正因如此,每年都有人提出取消“3·15”之类的建议。但问题是,没有了“3·15”,中国的消费环境就能变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毋庸赘言,在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诸如“3·15”这种给消费者维权、整肃消费秩序的行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真有一天要取消“3·15”,前提应是日常每一天的消费维权都能有通畅的维权渠道、强硬的法律保障,现在谈取消显然为时过早。

在公众对“3·15”的吐槽、批评慢慢多起来之后,最该反思的其实是负有监管之责的职能部门。严格说来,每年“3·15”被媒体曝光的负面典型,其实都应由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假冒伪劣产品对公众的伤害。但现实是,很多问题都是先由媒体通过暗访和调查发现,然后在3月15日前后曝光,紧接着再由职能部门跟进解决。

在这种被动的响应模式下,消费维权和消费打假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之后很快“春风吹又生”,下一次只能等来年“3·15”。消费维权的“3·15困境”以及民众对“3·15”的认知态度改变,实质上是在呼吁有关部门给监管“加码”。只有让日常的监管硬起来,不缺位、不失语,才能重塑公众对“3·15”的信任。

当然,扭转“3·15”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需要开展舆论监督的各类媒体更好地扮演监督者的角色。监督打假是维护公共利益,也是拓展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在公利和私利的博弈之中,切勿把打假和消费维权做成某种“生意”。

(汤嘉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各方关注中国“3·15”】

英媒:3·15中国新消法实施外企有点心惊肉跳

中国周刊:哪件事开启“3·15”曝光大案先河

郭元鹏:315维权日为何变成营销日?

张涨:消费骗局太多怎一个“3·15”讲尽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315 打假 8点20分 消费者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北影学霸校花爆红 中国各校名花美貌大PK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