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原创评论>> 正文

姜泓冰:异地高考,“便利”容易“公平”难

2014-06-05 09:1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便利只是流动着的人们对于高考的表层需要,打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实现教育权益的重新分配,才是更深的焦虑与要求。

2014年高考大幕即将拉开。与以往不同,今年最受关注的话题是“异地”——实施异地高考政策的省市从去年首批打开大门的12个增加到了28个,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939万考生中出现了5.6万名在居住地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看上去比例不大,但人数比去年激增12倍,已经相当可观。

仔细打量每个省市的异地高考政策,看见的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人口多、优质高校资源少、高考录取率原本较低的省份,政策出台最快、条件也最“大方”,如只需有高中在读学籍即可;第二种是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和落后、但能受惠于按省分配名额的传统招生制度的“考分洼地”,其政策制定,需要提防近些年已频频发生的“高考移民”投机行为,对户籍、学籍往往会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和审核程序;第三类是北上广这一类名牌大学云集、高考分数线较低的“高考洼地”,其政策最受关注、众议汹汹,出台过程最为艰难、矛盾和扭捏,“门槛”最高,“开放度”似乎最低:北京今年只开放了高职考,报名数百人,经过筛选合格者不过百人;上海不仅要求学生有在本地的中考和高中学历,还要求其父母连续持有上海居住证3年以上且积分达到120分以上,才有在本地高考的资格。

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是值得欢呼的一件大喜事。6.5万名学子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也就意味着有6.5万个家庭不必因为孩子回到户籍所在地读高中或参加高考,而改变生态、经受分离的苦楚与不便;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流动人口可以在所居住的城市里安心沉淀下来,找到归属感和融入感。

便利了,却不等于公平了。便利只是流动着的人们对于高考的表层需要,打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实现教育权益的重新分配,才是更深的焦虑与要求。

很显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异地高考政策上的高门槛,还不可能满足这种“重新洗牌”的心理需求,会让那些期盼着自家孩子能加入“高考洼地”、获得更好录取机会的家长们失望和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高低低的异地高考政策,也让原本就是各自命题、加分录取等办法各异、松紧落差显著的不同省区高考情势更添复杂,推动“全国统一高考”朝着越来越不统一的方向前行,最终剩下的只是考试与录取时间上的形式统一了。

未来的新“公平”在哪里?其实眼下并无标准答案。时常有人将中国的高考录取制度与欧美相比,得出彼好我差的结论;有人说,必须打破按照区域分配招生计划的高招模式,学习别人的一年多次高考、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用学费的不等来保护本地纳税人利益等办法。看似公允,但若仔细研究一下,我们的大学几乎全是国立、省立、市立,我们的人口众多、将大学看得极重、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腐败成习诚信缺失,就会发现“拿来”的办法说不定会水土不服。

“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任何地方自由参加高考、读自己想上的大学”,这样的理想状态,也许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才能达到。异地高考这样的制度改革,连系着整个社会人口管理的新变局,是个系统工程。做好“便利”的服务易,重造“公平”的利益分配体系难,不能贪局部之“得”,逞一时之快,必须做实做细,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完善。

(姜泓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海外网评·聚焦高考】

海外网:高考加分,公平与效率的跷跷板

韩浩月:“雷人”高考标语凸显清新校园文化

熊丙奇:高考改革不能只在考试科目上做文章

熊建:调低高考英语分值彰显文化自信

(责编:于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英姿迷人

揭秘全国首支高校女子仪仗队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