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6 09:24:08|来源:海外网|字号:
《邓小平》剧照:邓小平与胡耀邦
澎湃新闻:这部剧选取了邓小平复出后的那8年作为背景,为什么不再往后写了?
黄亚洲:应该说,这8年,是邓小平复出后拨乱反正的关键8年,国内政策、国际政策,他都作了极大的、极为有效地调整,国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人们会在1984年的游行队伍中自发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我想,这横幅,不是简单的一幅学生宿舍的床单,而是重新找回了自信心的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电视剧在这里打上结尾,是合适的。当然,历史还在延续,还在很活泼地前进,以后的中国当代史,也会有银幕与荧屏来蜂拥表现的。路总要一步一步走吧。
谈争议:不会胡编,也不要把电视剧当社论看
澎湃新闻:前两集中说“粉碎四人帮”是遵循毛主席的遗志,是现在争议比较大的一处,这样的台词一度被认为是“文学创作”,但也有人考证说这一细节是真实的。对这一段,你们当时是怎么印证和处理的?
黄亚洲:肯定不会完全的胡编。我个人认为,这是剧中人说的台词,剧中人这么说一定是有他的道理,他一定得这么说,这在历史上是合理的,更不用说这只是一部文艺作品了。
澎湃新闻:第二集中有这样一段:邓小平听到“粉碎四人帮”消息之后说的话是“孩子们,我还可以干二十年!”但有人考证,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邓小平说了一句“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还有一处:1976年10月6日的北京,并没有下雨,而电视剧为了烘托气氛,下起了大雨。这些改动颇有点耐人寻味,这样改动的用意是什么?
黄亚洲:“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确实是邓小平当时的原话。剧中最终体现的这句台词,你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一个电视故事吧。关于那天是否下雨,我想,也不甚重要。观众会理解的。还是这句话,小事不拘,要把它理解为一个电视故事。
澎湃新闻:已经播出的这几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作为编剧,你会刻意制造一些泪点吗?
黄亚洲:要说泪点,确实有。但是这些泪点,应该说,也不是刻意制造的。它本身就是中国当代史的泪点。中国的当代史是会叫人掉眼泪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过来人,所以我们自己在看片的时候,也常常泪流满面。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邓小平拨乱反正的拳拳之心,以及马少骅老师对此的精准表达,也会叫人热泪盈眶。毕竟,这段历史太艰难了。
澎湃新闻:作为编剧之一,你在创作过程中,事实部分得到哪些部门或者机构,哪些人的支持,看了哪些书籍或者材料?
黄亚洲:这个戏的编剧工作,始终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进行,近四年都是这样。中央领导也对这部戏很支持,换句话说,要是没有中央领导的意见,这部戏的创作也没有那么快就立项。看的材料那当然是海量的,书籍与网上各种材料都有,关键是取舍。总体还是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
澎湃新闻:你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多大?
黄亚洲:虚构人物的那几条线上,我们都可以发挥,可以构建情节,哪怕是表现主人公的细节,我们也可以发挥,这里的自由度还是有的。比如我们设计了邓小平考察广东时期的下农村视察,碰到当时的农村只允许农户“至多养三只鸭子”的政策,这里我们就设计了邓小平突然停车进村、手忙脚乱的农村干部慌忙挡住墙上来不及抹去的“继续批邓”的大标语、邓小平察看农家灶房、邓小平发现农户多养鸭子的蛛丝马迹,然后是农户大妈吓得要朝各位“视察领导”跪下来求饶的情节。
发生这些情况的大背景是真实存在的,至于写什么来表现,则由编剧来加以发挥了。毕竟,这是一部文艺作品,不要拿它当社论看。
澎湃新闻:这部剧中除了邓小平等现实人物这条主线外,还设计了一系列虚构人物作为副线,就剧本而言,你认为这些虚构人物的部分有多重要?这些虚构的人和事,比如夏家、田家,背后是如何取材的?
黄亚洲:虚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命运各异的普通人物不仅是推进剧情的线索,而且他们的翻天覆地的命运轨迹也正是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
田志远与夏默,是两位虚构的高级干部,夏默更是知识分子型的,他们身上其实寄寓了许多干部的影子。而他们的夫人、子女则更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缩影。这就是鲁迅说的“杂取”。你不能说谁就是谁,谁就是谁的化身,甚至可以说,他们身上都有你我的影子。
![]() | ![]() |
邓小平 黄亚洲 编剧 邓小平晚年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