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 09:23:3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6、兑现传承中华文化的承诺
通过《人文颂》,让我发现中国不仅要做经济上的强国,也在一步步兑现“把中国文化传统传承下来”的承诺。改革开放短短30年,深圳经济特区就能诞生这样的作品,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深圳将凭借智慧和能力,做出传递人文精神的可观成绩,我相信这不仅是深圳的福气、中国的福气,也将是全世界的福气。——台北爱乐乐团行政总监 俞冰清
7、儒学应该关注人的需求
很高兴看到传扬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两岸的共识。希望与各地、各界,有儒学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同道携手,创新出更多更好的儒家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作品,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民心,走向全世界。一个民族的主体文化,不应仅是社会变迁的记录器,而更应该成为指导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南针。这要求儒家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自我创新。儒家文化要在当代传承和弘扬,首先就是要创新。“儒”字由“人”+“需”构成,儒学应该关注人的需求。不论是传播内容或形式,都应该以适合传播对象的现实需求为导向。
——台湾“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子第79代嫡长孙 孔垂长
8、让人感受到深圳开放与胸怀
当今谈人文,应该跨过西方现代汉学家的误解,探讨现代化之后新兴的可能,以及中国参与现代文明构建的可能。中国正在慢慢“走出去”,我们要摆脱西方近现代诠释方面的限制,回到人文底蕴里。以前努力开创现代化,现在则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甚至之后,与世界人类文明展开交谈对话。《人文颂》让人感受到深圳的开放与胸怀。期待深圳未来继续“聚千家,汇众流”,在南方兴起一个“南方之强”。这“强”是“温柔之强”、“敦厚之强”。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林安梧
9、正好符合了这个时代的要求
《人文颂》宣扬的儒家传统文化,在当前不仅有新意,而且也是时代所需。当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是世界上绝对不会让人忽视的力量。但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之外,中国还能给世界提供或者展示什么精神价值?能不能在人文精神或内涵上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如何跨过民族与地域的限制,为全人类提供一种有意义的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人文颂》的出现正好符合了这个时代的要求。
——台湾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儒宾
10、感受到深圳的“文化雄心”
《人文颂》来到台北演出有着很不一样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深圳的“文化雄心”,或者是文化冲动。《人文颂》承袭了西方的编制形式和方法,更接近西方的交响诗,意在用音乐去表达主题。每个乐章表达各自的特性,各乐章又互有关系。我从里面听到了排山倒海之音。
——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新新闻》周报总主笔 杨照
11、用音乐精神承担儒家教化
《人文颂》的序曲到结尾都很好,中间的“仁、义、礼、智、信”五个乐章,既气势磅礴,也有温柔敦厚一面。我个人感觉在“义”乐章,亁道较强,坤道不足,比较刚性。其实,传播儒家文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台湾民间广为传播的歌仔戏,也具有儒家精神。不一定非要穿西装和礼服来表现。如何让音乐精神承担儒家教化,真正进入两岸民间社会,影响到百姓生活,是我们两岸都要继续不断探索的。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潘朝阳
![]() |
人文颂,林安梧,交响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