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08:39:07|来源:参考消息网|字号:
【延伸阅读】
英媒:“德国主导欧洲”的危险
2013-03-27 15:35:00
中新网3月27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7日刊文指出,在塞浦路斯危机之后,欧洲看起来越来越像德国的欧洲。但是由德国把持全局,对于欧洲、并且最终对于德国本身都十分危险。
文章摘编如下:
塞浦路斯的报纸将德国总理安格拉 默克尔(Angela Merkel)称作“德国佬”,还指责德国财长沃尔夫冈 朔伊布勒(Wolfgang Sch uble)说话的样子像个“法西斯分子”,与希腊和意大利常见的反德情绪遥相呼应。
这种“恐德症”对德国并不公平。表面上的吵吵嚷嚷背后,德国纳税人将向又一项欧元区纾困方案提供比例最高的资金。德国向邻国发放了几千亿欧元贷款,换来的结果却是被指责为新纳粹主义(neo—Nazism),这看起来确实有点残酷。
然而,德国影响力不断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怨恨不断加深,现在成了欧洲政治的主题。这是对历史的嘲讽,因为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主要目的就是永远终结那种认为德国太过强大、无法与四邻和谐共处的观念。在柏林有句口头禅常用语(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也同样常见)是,人们需要的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
然而,在塞浦路斯危机之后,欧洲看起来越来越像德国的欧洲。因为处于危机中的欧洲大陆向什么方向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柏林的政治家和官员们的观念和偏好。
的确,欧盟委员会(E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欧洲央行(ECB)主导了塞浦路斯问题谈判。然而,人人都知道,没有德国政府的投入和批准是不可能通过任何决议的。另外,主导整个危机解决过程的欧洲央行领导人是该行执行董事会的德国成员约克 阿斯姆森(J rg Asmussen),而不是行长、意大利人马里奥 德拉吉(Mario Draghi),在危机解决进程中加入了一张德国面孔。
德国领导人退一步思考时,一定会奇怪事情怎么会弄成这样?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本意是终结认为德国会与邻国发生冲突的观念,最终却如何导致了反德情绪复活?由此带来的伤害会长期存在么?
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解释,如今德国下的赌注太高,以至于它再也不能对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遮遮掩掩了。欧洲单一货币能否活下去尚不可知,而德国纳税人却已被迫提供了大量的纾困资金。
德国人也对问题进行了清晰而连贯的分析。他们相信财政浪费和有缺陷的商业模式是危机的核心问题,解决办法是财政紧缩加上结构改革。许多人声称这一“药方”非常危险。然而,反对紧缩的人士没能提出一整套条理清楚的替代方案改变流行观点。
![]() | ![]() |
世界报,1918年,安格拉·默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