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08:39:07|来源:参考消息网|字号:
不过,这不单单是德国影响力的问题。事情的另一面则是,不久前还尚能与德国抗衡的其他欧洲诸强,已处于极度虚弱之中。西班牙与意大利政府身陷财政困境,被严重削弱。而英国并不是欧元区成员国,因而一直采取观望态度。
然而,此次危机最突出的特点是,法国几乎没有在谈判桌上发出任何强有力的声音。按说,从让 莫奈(Jean Monnet)到雅克 德洛尔(Jacques Delors),法国人一直都以向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思想领导而自豪。
在法国人心里,欧洲应该由法德合作来推动的观念曾占有重要地位——法国前总统尼古拉 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决心与默克尔结成亲密伙伴关系,也反映出了这种观念。那种认为欧洲由“默科齐”管理的想法固然有幻想成分,但是至少表明法国决心在欧洲舞台上扮演中心角色。
但在弗朗索瓦 奥朗德(Fran ois Hollande)总统上任后,就连认为法国作用应与德国平分秋色的观念都消失了。在塞浦路斯问题上,甚至芬兰对谈判的影响看起来都比法国大。部分原因在于,奥朗德公开表示不支持德国所坚持的紧缩立场,但也提不出条理清楚的替代方案。他并未将自己定位为可以压制德国方案的南方国家同盟首领,也没能与默克尔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另外,法国官员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欧洲核心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让—克劳德 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退休后,执掌欧洲央行的不再是法国人。而欧盟(EU)内部市场专员米歇尔 巴尔尼埃(Michel Barnier)则有点人微言轻。
即使是德国政策制定者也希望目前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他们认为一旦事情重返正轨且欧盟新体制开始运转,德国可能将不必公然占据如此多的领导岗位。不过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欧元区危机远未结束,而危机结束后欧盟将会出现何种新体制——或者说新体制会减弱还是加强德国的影响力——也不得而知。
结果就是德国依然把持着局面:支票由德国开,规则由德国执行,越来越频繁地修复规则也同样由德国负责。这种局面对于欧洲、并且最终对于德国本身都十分危险。(文:吉迪恩 拉赫曼 译者:简易)
![]() |
世界报,1918年,安格拉·默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