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习马会以极大魄力推动两岸关系大棋局

2015-11-07 17:13:4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习马会”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让马英九再次明确了两岸关系大方向,即两岸要合作,这对谁都是有利的。

360桌面截图20151107171351.jpg

66年等一“会”。

2015年11月7日,历史会记住这一天。下午三时整,“习马会”在新加坡实现,当习近平与马英九微笑着向着对方越走越近,直到站到离彼此不到10厘米处,现场闪光灯无数,快门声此起彼伏,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这紧紧握住的两只手上。

见证此情此景,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对海外网感叹道,关注马英九很多年,从未见其如此神采飞扬;再看习近平,走路与微笑都透露出坚定与自信,“我看了表,俩人的握手时长大概66秒之多,很厚重,很有分量。两岸等了66年的握手,多握一会也是应该的”。

这是两岸政治分歧持续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1949年之后,两岸经历过军事冲突,也有政治对峙。66年来,台湾海峡历经风雨,跌宕起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岸坚冰才被打破。但好景不常,进入新世纪后的前几年,“台独”势力令两岸关系再次冰封。那时,谁能想象两岸现任领导人能面对面坐在一起?

三天前,“习马会”的消息刚刚确定之时,有个别杂音浮出。有的是在质疑:不签协议、不发声明,岂不是流于形式?有的是不能理解:这样仓促会面,简直乱了方寸;更有外媒声称,“习马会”会让岛内社会愈发对立,是胡乱出牌。

对这些质疑,王建民并不认同。他认为,从双方致辞内容来看,此次“习马会”还是非常务实的。“习近平强调,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而且‘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掷地有声,强调了立场,也表现出自信。”至于马英九提出的五点主张,这正是“习马会”的成果,“比如,马先生提出‘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这就为解决两岸关系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与办法。”

海外网“港台腔”栏目作者“黑白自在”则表示,此次“习马会”并不仓促,可以说是有备而来。“习马会”这一惊人跨越的实现,与习近平的个人风格有关,只有具备足够的魄力和智慧,才能做出这一打破常规但意义重大的决定。可以说,两岸共同排除干扰、搁置争议促成此次“习马会”,是以极大的魄力和担当在推进一盘大棋局。而这一盘棋,两岸有志之士筹备了30多年。

“‘习马会’是水到渠成,并非偶然,”王建民对海外网表示,“两岸关系发展经过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一个突破又一个突破,基于很多交流的经验,这是两岸不断努力之下共同创造出来的条件和机遇。”

回顾过去三十年的两岸,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探亲,两岸来往实现突破;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这两个民间组织达成了“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1993年,新加坡见证了“汪辜会谈”;2005年,“胡连会”破冰之旅,国共两党在60年之后,终于握手言和;2015年,同样在新加坡,两岸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可以说,两岸关系的发展如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许有时快一点,有时慢一点,但方向明确,趋势不可阻挡。“‘习马会’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让马英九再次明确了两岸关系大方向,即两岸要合作,这对谁都是有利的。”王建民说。

“‘习马会’都已经实现了,两岸关系未来的想象空间还会小吗?”王建民发出这样的感慨。海外网“港台腔”栏目作者“王大可”对此同样持乐观态度:“习马会”显然就是要为以后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探索机制,定立规矩。而这种规矩不回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两位先生时隔66年的握手,不仅是握住了现在,更是握住了未来。“眼下,岛内一些言论对马英九的评价并不客观,但我相信,从历史方向和道路方向来看,马英九是对两岸关系做出贡献的第一人。历史会给马英九一个公道的回答。”王建民说。(文/牛宁)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海外网·“习马会”系列解读】

【港台腔】“习马会”为何选址新加坡?

【港台腔】“习马会”将两岸关系带入3.0时代

【港台腔】“习马会”为两岸新局埋下伏笔

【港台腔】面对“习马会”绿营为啥如此吃味?

【港台腔】“习马会”,两岸布了30年的局

【港台腔栏目好文推荐】

【港台腔】“英伦”再战 有热闹有门道

【港台腔】朱立伦的两岸牌怎么打?

【港台腔】广州张夏会背后的潜台词

【港台腔】蔡英文变成两岸“温和”派了吗?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