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被殴打

2016-03-17 11:04:17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摘要: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一年半后,22岁青岛青年王海购买12副假冒耳机索赔,全国首个职业打假人诞生,之后全国各地冒出无数个“王海”。获刑入狱后的李海峰,获得何山、王海等法学界和打假界的声援。

  分道扬镳

  掂量来掂量去,刘殿林做出“京城拜师”的决定。

  在给20多岁的王海当马仔期间,40多岁的刘殿林每以师礼待王海,工作卖力。

  1998年4月开始,王海偕刘殿林开始对一种叫“淋必治”的假药出手。

  “淋必治”实为“诺氟沙星”,是一种专治拉肚子的常规药物,市场批发价仅为0 .31元/盒。但是,这种药到了药贩子手里,便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成了专治淋病的进口药品“淋必治”,卖到了每盒68元或79元,价格提高200多倍。

  经过缜密调查,王海在秦皇岛、哈尔滨、唐山等地的几十家药店一口气吃进了10多万元的假“淋必治”。王海接下来一口气将这几十家药店诉至法庭。

  这场浩大的清剿“淋必治”行动中,众多媒体蜂拥跟进,经常面对媒体的刘殿林,迎来了“扬名立万”的机遇。

  1999年春节过后,刘殿林没有再回北京的大海公司。一山不容二虎,他要自立门户。自与王海分道扬镳之后,刘殿林在多种场合强调自己的战绩:打假20年,先后接受国内外百余家企业委托,进行造假窝点侦查、假冒侵权产品市场封杀,打掉造假工厂、窝点、仓库数百个,配合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20多人,查获假冒伪劣产品案值超亿元。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