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利器?
困扰电商的打假,到了失业青年手里,则变成了创富利器。
2015年初,在深圳的陈珍东还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3月25日,他在网上看到王海打假年入千万、网络职业打假月入数万的报道后,觉得“我也能干好”。
受到刺激的陈珍东很快加入打假Q Q群,初期的时候由于比较恐惧,前面几单均是在群友的推荐下,购买了4单淘宝假手机,但索赔很久没有进展。
4月7日,他收获京东第一笔无中文标签赔款1000元,4月14日收获第二笔天猫无营养标签赔款1600元,随后信心大增,最后完全放弃了继续找工作的想法,全身心投入打假。
从4月16日第一单化妆品开始,陈珍东快速切入化妆品类目,4月份的时候他收入7306元,6月份收入39315元,8月份收入154387元,随后每月的收入均保持在10万元左右。随着收入增加,陈珍东在7月的时候招募了3名员工,员工李兵负责诉讼,另外一人负责收贷,其余一人负责举报投诉。
从8月开始,陈珍东陆续以李兵的名义,向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发起诉讼71宗,至今和解31宗,9月陈珍东发起诉讼34宗,和解6宗。
在2015年的7个月时间里,陈珍东扫荡千余家天猫店铺和京东店铺,产品涵盖“韩束”、“军医生”等品牌,清除了化妆品类目大量假货,销售商和厂家因其改进和改良了产品。
媒体在去年10月报道,据广州越秀区法院统计,2015年1月以来,该院共受理消费者因网络购物引起的纠纷案件共126件,比上年同期的25件增长了4倍有余,涉及金额高达450万元,提起诉讼的原告100%都是职业打假人。而此前广州萝岗区法院、越秀区法院及广州中院数据显示,近年广州地区法院受理消费维权类官司,80%甚至95%以上由职业打假人发起。
电商梦魇
电商平台遭遇打假之后,也在打假防御上进行了更多反制。
新广告法实施前夕,电商对自己平台上的广告进行了大量改进,以至有网站美工在网上吐槽“改图改到哭”。除此之外,一些电商在商品关键词的搜索上,直接屏蔽掉违规用语和限定词,更有电商关闭掉本应正常打开的投诉链接。
电商的反制并不能阻止高手的进击。2015年,X平台最大的一笔赔付给了一名在成都居住的打假人,该打假人花费2万元购买一种名为“自然之宝辅酶Q 10软胶囊”的食品,该食品存在添加剂问题,A平台赔付20万元后,该打假人又用赔付款购买了20万元该种食品,目前他正在索赔200万元。
“自然之宝辅酶Q 10软胶囊”事件之后,X平台针对打假人又多了一招,一旦发现某个ID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同款商品,直接不予发货。
专业人士的进攻,令电商平台更难防御。2015年7月,一名疑似广东清远某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男子,在X平台上连续买下3 .8万元红酒,这些红酒存在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的原料和辅料没有标准含量的问题,并据此要求10倍赔偿。
令电商们更难堪的是,一些电商平台的投诉客服类员工,不满足年薪十几万的收入,转而辞职加入“敌阵”,对老东家频频索赔。
自我救赎
转型期的中国电商,该如何面对假货?
2016年1月以来,阿里巴巴集团已经额外新增200个员工组成“打假特战营”,并面向全社会发布“英雄召集令”,扩充打假队伍。
“打假特战营”负责人、阿里巴巴资深安全专家王彦曾向媒体介绍,大数据打假在筛选海量信息方面,要比人工发现和判断更为智能和有效。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4月-9月期间,阿里巴巴向执法机关推送售假团伙线索717条,获各地执法部门立案的有330条。其间,阿里巴巴协助警方捣毁制假、仓储、售假窝点6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15人。
责编:刘国民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