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被殴打

2016-03-17 11:04:17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摘要: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一年半后,22岁青岛青年王海购买12副假冒耳机索赔,全国首个职业打假人诞生,之后全国各地冒出无数个“王海”。获刑入狱后的李海峰,获得何山、王海等法学界和打假界的声援。

  喋血街头

  购假索赔在打假中,风险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风险在于受雇于深受假货侵害的知名企业,跟踪、拍摄甚至卧底潜入制售假企业,获取制售假证据。

  发生于2003年12月13日下午的一起死亡事件,令打假界震惊。

  39岁的黄立荣受雇调查紫禁城国医馆老板赵君,在进行偷拍、监视时,被调查对象发现并被殴打致死,又被抛尸到北京医院附近。警方确认,这是北京首例民间调查者在偷拍活动中死于非命的案件。

  2002年2月27日凌晨3时许,刘殿林公司的三名调查员潜入广东普宁一个村庄调查一家造假黑工厂,不料被当成贼围困在屋顶。从三米多高屋顶跳下时,调查员田春怀崴到脚,被几十个村民一顿拳打脚踢,右手掌被人撅到骨折。

  调查员接二连三出状况,使职业打假公司在随后的调查员招聘中,尽量找一些相貌特征不明显的退伍军人。王海曾对外表示自己的择人标准,招聘调查员时,帅的丑的都不要,就要长得平庸的,大众脸才能“扮猪吃老虎”。

  而王海本人,出道20多年来,更是从未在公众面前摘下过“标配”墨镜。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