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華商滾動
2013年10月16日11:04|來源:海外網|字號:
按通常的想法,皇帝尸體入棺時,一定做了防腐處理,使尸體永不朽爛。因為民間屢有出土的先例。從馬王堆漢墓辛追女尸的出土,到2001年安徽碭山神秘香尸的出土,都給人留下了這個印象:皇帝一定會對尸體作防腐處理。
可是,這兩具不朽的女尸都不是皇家成員。
1、后妃在大殮時作防腐處理嗎?
從現有資料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無論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白事檔還是從清宮廷典籍《欽定大清會典》中的“大喪”部分中,都未曾發現過對尸身防腐的隻言片語。可見,清宮廷在處理死者尸身時是不考慮防腐問題的。這主要源於以下幾點緣由:
一是受早期火化習俗的影響。
滿洲的火化沿襲金代女真,而女真的火化,則主要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決定的,居無定所。試想巨大死去,晚輩若總拖著先人的棺具走來走去,總不是辦法,而將其焚化,所謂“遇父母之表,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靈魂升入天空,就可以隨處祭奠亡靈,何樂而不為呢?
清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火化的皇帝。努爾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貯於瓷壇之中,皇太極的尸體則於順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國禮焚化大行皇帝梓宮。直到入關后,順治皇帝及其妃嬪死后,仍按例實行火化,火化地點為景山,典藉記載,焚化大行皇帝梓宮時,爆出一聲聲的巨響,那是珍寶在焚燒時發出的聲音。孝陵地宮中,就葬有順治帝、孝康皇后和孝獻皇后的三壇骨灰。而順治帝的皇后陵——孝東陵中,也同樣有骨灰埋葬,如殉葬而死的貞妃,以及順治十五年就已死去的悼妃,死於康熙六年的恪妃石氏等。這些妃嬪,在孝東陵未成之前,統統葬於東陵西之黃花山下,稱為悼妃園寢。比孝陵營建的時間要早。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葬入時,一同遷入陵園。所以,在孝東陵內,既有漢化的土葬,也有清初火化的骨灰壇,是個混葬的區域。
關於火化,順治帝於順治九年特別議定了火葬制度:
和碩親王薨,停喪於家,俟造完墳,方出殯,期年而化﹔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停喪五月出殯,七月而火﹔官民停喪一月出殯,三月而化。
當然,普通百姓也有七七出殯,火化而葬,三月而火的也有之。主要看亡者生前的身份或條件好壞而定停尸時間的長短。當然也有特殊情況。
入關后,至康熙時代,深受漢族士大夫文化影響至深的玄燁,逐步廢棄了火化,尤其是平定三藩以后,戰事漸息,駐防趨於穩定,便摒棄了火化習俗,把火葬視為不孝、不道的行為。康熙帝的孝誠皇后崩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孝昭皇后崩於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孝懿皇后崩於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三位都是採用了土葬的辦法。但這一時期,也不排除民間例用火化的俗成。直到乾隆年間,乾隆帝明令不准火化,下旨:“一概不許火葬,倘有犯者,按律論罪。”火化之風才被煞住。
雖然如此,由於早期火化中燒掉尸體習俗的影響至深,滿洲人就不可能像漢人那樣渴望百年后尸身永遠不腐。
![]() |
(責編:牛寧)
女尸 孝東陵 裕陵地宮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