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原創評論>> 正文

熊建:逸夫已逝 邵氏永存

2014年01月08日06:45|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邵逸夫的光影世界在潛移默化中早已滲透一代大陸人的記憶。

在中國內地,知道邵逸夫的人恐怕沒有知道逸夫樓的人多。在“邵氏出品”最輝煌的年代,內地觀眾從正規渠道很難看到香港電影。

但是,邵逸夫的光影世界在潛移默化中早已滲透一代大陸人的記憶。上世紀80年代開始,錄像廳裡播放的小馬哥,隨身聽裡的“四大天王”,“無厘頭”搞笑的星仔……這些伴隨70后、80后長大的娛樂明星,都是在邵逸夫的影視帝國中脫穎而出的。

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曾經一年拍攝40多部電影,在其退出電影業務之際,總數量已超千部。同時,邵逸夫培養出一批批不同風格的電影導演,由此,我們既能看到張徹鐘愛的“盤腸大戰”,也可一親李翰祥“才子佳人”的芳澤。

這樣豐厚的供給,一方面極大地繁榮了電影市場,做大了蛋糕﹔另一方面,也讓從業人員的技能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提升。數量的巨大,無疑提供了更多試錯的機會,讓創新層出不窮﹔市場的細分,則催促電影質量的改善,基礎得到夯實。因此我們看到,邵氏的類型片,無論是武俠、風月、玄幻,還是賭片、警匪、僵尸,都為后世開創了可以沿用的模式,形成了系列的傳統。

雖然以今天的眼光看,邵氏出品不算佳片。其引以為傲的武俠片,包括打斗場面、劇情設計、故事模式,在今天口味很刁的觀眾眼裡,已經沒有吸引力了。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篳路藍縷的創作,怎麼會有后來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的燦爛?

而且,邵氏的過往和經驗,對當下內地電影市場的不足仍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時下,雖然銀幕數量增加、總體票房高漲,但我們經常感到,觀影時的視聽飽滿與走出影院后的心靈空白形成鮮明反差。很多時候,我們去看電影,似乎有種別無選擇的無奈,又有一點“被欺騙”的感覺,就好像曾經有人許諾了什麼,但最后沒有兌現。

為什麼會這樣?太多影片缺乏對現實的關照,懸浮其上,藝術表達蒼白,想象力匱乏,敘事邏輯單調,而資本的無節操滲透,則讓觀眾無法用腳投票——有的影片在排片上佔盡天時地利,若不看就沒得看。

反觀邵氏作品,有兩個特點。第一,與社會發展的脈動保持協律。比如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時值香港社會動蕩,影院內“盤腸大戰”,影院外“怒火街頭”,觀眾可以在觀影過程中找到逃避空間,情緒得到釋放。第二,不悖常理,不拗世情,對“義”的頌揚一以貫之。什麼是“義”?就是應該。有仇報仇、有恩報恩,愛就全力以赴,恨就咬牙切齒。守著這些原則就能“藝術正確”,就能抓住大部分觀眾的共同情感。

這些道理並不深刻,充滿了電影市場在發展初期特有的粗?感。不玩花活兒,老老實實講故事,也許幼稚,也許粗糙,但是如果不經歷這個階段,電影也不可能走向“高大上”。

客觀說,邵氏作品中不少也是粗制濫造,但正因為有這些沙子,才能從中淘出金子。中國的電影市場如果沒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沒有一個百家爭鳴的階段,那麼距離成熟隻會越來越遠。從這個意義上說,“邵氏出品”的價值仍然存在。

(熊建,人民日報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點評:邵逸夫傳奇一生】

翁曉瑩:邵逸夫傳奇一生比TVB劇更精彩

宋子文:關於邵逸夫百年基業的歷史誤讀

環球時報:邵逸夫的107年,華人精神的傳奇

(責編:牛寧)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邵逸夫 邵氏 電影 無厘頭 內地電影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圓臉大賽”爆紅網絡 圓臉惹人愛完爆瓜子臉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