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08日10:57|來源:求是理論網|字號:
“普世價值”本來是一個傳統的哲學范疇的命題。把“普世價值”命題引入政治領域,是和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兩種思想斗爭此消彼長密切聯系的。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兩種思想和兩種政治制度圍繞“普世價值”爭論的指稱不同,但爭論的實質內容是相近或相似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圍繞著如何看待和建設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問題,列寧就與考茨基等人就“一般民主”、“純粹民主”等觀點進行過激烈的爭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新思維”,就有“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等主張,最終政權被葬送。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力圖把西方民主作為“普世價值”,作為向外輸出價值觀和干涉別國內政的理論依據。一些西方學者也加以配合,提出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在全球取得了最終勝利,宣稱“意識形態”終結,認為西方政治確立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普世價值”。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新矛盾。中國的民主政治究竟如何總結經驗、如何進一步發展前進,不同的人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和訴求。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還是遵循所謂的“普世價值”的標准和方法,成為爭論的焦點。尤其是2008年以后,“普世價值”論與“中國模式”、“中國道路”論等圍繞中國政治理念、政治制度進行了多種闡述。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白民主究竟是否具有“普世價值”、“普世價值”論究竟主張什麼。
國內兩種主要觀點
當前,國內關於民主是否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兩類:
一類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實踐中就是要走西方民主之路,實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
具體而言,這類觀點認為,“包括民主在內的‘人權’、‘自由’等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說明它們在這個地球上具有普世性,是一種普世價值。“民主就是民主,既不需像過去那樣劃分階級,也未必需要像今天這樣特別強調民族或國別。”在當代世界,民主沒有東方西方之分、階級之分,隻有真假之分、多少之分、有無之分。具有“普世價值”的民主,其現實表現是英美式民主。英美民主是人類唯一優秀的政治文明成果。
持這類觀點的人認為,“民主就意味著政黨輪替,民主就意味著領導權的開放競爭。”中國如果撇開普世民主、拒絕英美民主、自己另搞一套所謂“協商民主”,“就是用‘中國特殊論’抵制民主進中國。”他們進而認為,“中國當前價值觀落后的實質就是不能認同普遍人類價值。”“與普世價值為敵就是與自己為敵”,“拒絕普世價值,如同自拒人類”。如果“否定普世價值,拒絕民主自由,實質上就是否定改革的民主主義性質,否定民主革命”。
另一類觀點承認相對的“普世價值”,反對把西方民主制度作為唯一的政治模式。
這類觀點認為,沒有絕對的普世價值,隻有相對的“普世價值”。那種所謂的適用於所有人、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的、必然性的“普世價值”,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普世價值隻能是一種有限度的價值統一。”西方國家對“普世價值”作出了貢獻,如民主、自由、人權等,中國也有自己的貢獻,如“仁愛”、“和諧”等。換句話說,“普世價值”的標准不應該是具體哪個國家規定的。所以,我們應該警惕,“西方在承認普世價值存在的同時,也想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推行這種所謂的‘普世價值’。”
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辨析
如何看待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
總體上,“普世價值”是在理念上把某些國家、民族的價值或某些國家、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價值當作人類普遍永恆的價值追求,具有明顯的先驗論色彩,是一個歷史唯心主義的命題。它相信存在著超越時空的、普遍而永恆的價值體系或制度規范。從歷史發展來看,“普世價值”論是帶有強烈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特征的思想,是西方自由主義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一,在方法論上,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割裂了民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割裂的是事物的一般性和個別性、普遍性與特殊性。馬克思主義辯証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辯証統一,沒有脫離特殊性的一般性,也沒有脫離一般性的特殊性。主張民主具有“普世價值”,隻看到了民主的一般性,並且把一般性抽象出來,認為一般性和普遍性是民主的全部和實質,從而陷入了形而上的認識論陷阱。
這就是說,主張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錯誤在於,把民主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割裂、對立起來,認為存在著脫離特殊性的、脫離具體歷史發展的民主的一般性。作為與“獨裁”、“專制”相對立的政治主張和制度,民主承認廣大人民群眾平等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是國家的主人,而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獨斷國家政權,這是共性。然而,人類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論民主的表現形式還是民主的實際內涵並不一樣。我們承認,民主思想在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的過程中曾經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階級性始終是民主的主要屬性。“普世價值”論隻講民主的共性,不講民主的特殊性,不講它們之間的辯証關系,說明了這類觀點的局限性。
於此,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曾指出:“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但是隻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復,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不過,這個一般,或者說,經過比較而抽出來的共同點,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其中有些屬於一切時代,另一些是幾個時代共有的”。“對生產一般適用的種種規定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為了不致因為有了統一而忘記本質的差別。那些証明現存社會關系永存與和諧的現代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就在於忘記這種差別。”這是看待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科學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看出,民主具有一般性,這個一般就是把不同類型的民主的共同點抽象出來,如民主都有選舉、監督等一樣。但是,即使這些民主的一般本身也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如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等。因此,古希臘的民主不同於資產階級的民主,資產階級的民主不同於無產階級的民主,構成民主發展的恰恰是這些不同於民主一般性的民主的差異性。
其二,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往往脫離各國實踐談抽象的價值,忽視了民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忽視了不同民主、不同國家的歷史發展階段上的不同。對歷史上各種具體的民主制度的共同性進行科學抽象,形成民主的一般性,是人們把握這種政治制度的科學方法,但這並不是一個價值判斷。這種抽象便於我們整體認識歷史上形成的不同形式的民主的本質,便於把民主制度與其他政治制度相區別。然而,我們不能因此把民主看作脫離各國歷史實踐的抽象價值。相反,隻能把民主放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放在具體的社會生產關系中,認真考察各種類型民主的差異性。隻有這樣,才能科學認識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主、不同類型的民主及其功能。就觀念形態而言,無論民主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民主”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條件本身又以歷史為前提,因此,從來沒有什麼“普世”的民主觀或民主制度。
其三,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具有“先驗論”特點。它是從一個先驗的永恆不變的原則出發分析現實世界,具有歷史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征。相反,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原則不是分析事物的出發點,而恰恰是分析事物的結果。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認為人類有一個先驗的價值,用先驗的原則、價值來分析、衡量現實世界,分析各國政治制度。“人性論”往往是一些人用來論証“普世價值”存在的理論依據。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而不是從現實的生產關系出發,企圖得出不同國家和民族都適用的具體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顯然是荒謬的。即便在西方,這種思想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民眾的批評和質疑。
(責編:牛寧)
普世價值 民主 民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