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28日09:57|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4月28日電 據《紅旗文稿》刊文報道,2013年是國資委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在這十年裡,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中,央企——中央國有企業作為獨特群體,在中國經濟中獲得了核心地位,帶動了一大批企業的興起和繁榮,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引領者的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央企走向世界的腳步在整體加快,並與其他企業呼應,中國第一代全球企業的崛起已初見輪廓。本文擬通過對央企歷史的回顧,並重點分析國家電網和中國建材這兩家通過不同路徑脫胎換骨,並正在走向全球的優秀央企案例,探討央企崛起的要素、路徑和前景。
一、央企十年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發掘真相之前,首先要排除幾種因長期渲染而形成的流行意見的干擾:
第一種說法認為央企發展快是因為有壟斷。這種認識有很大的缺陷,因為目前大部分央企所處行業是競爭性行業。通常所說的壟斷,指的是幾個部委整體轉制的企業,包括石油系統(三大油)、航空系統(三大航)、電信系統(三大運營商)、電網系統(原電力工業部變成國家電力公司后進一步分拆,其中電網主體轉變為國家電網),再排除私企無力涉足的航天和航空制造領域,可以說,這十年突飛猛進的煤炭、發電、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重大領域,沒有一個是央企壟斷的行業。而在“油航兩電”中,兩個行業如電信、電網,因為網絡屬性傾向於自然壟斷,一個行業如石油,因其上游石油開採存在巨大風險,趨向於大企業經營,這些是被世界工業史証明的結果。
第二種說法是央企壟斷高價帶來厚利。這也並不是事實。被抱怨最集中的當屬石油系統,事實上我國地質條件非常破碎,缺油少氣,資源條件無法滿足近十幾年來快速增長的需求,隻能到海外買油,有條件再摸索採油。而且我國石油工業體系建立之初靠人海戰術,目前企業老員工負擔很重。同時,由於我國對於煉油環節實行價格管控,煉油行業一直虧損。在不利的自然條件下,三大集團主要靠著國際石油價格這十年的高漲才有所積累。所以,拿我國的油價和資源極其豐富且佔據霸主地位的美國的油價來對比,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我國和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歐日俄及發展中鄰國相比,油價並不昂貴。再比如電信系統,中國移動一直大象快跑,布局世界最完善的移動通信網,其戰略是相當積極的,帶動了華為、中興等設備商快速發展,實現了規模經濟,其服務資費遠低於歐洲和拉美,性價比超過美國。再看電網系統,中國民用用電價格一直因為服務民生而長期不提價乃至降價(如在農村地區),而國家電網在技術和大型項目上的持續躍進是要巨額資金投入的。十年來,國家電網除了依靠債務融資外,利潤積累都進行了再投資,已經拖累了上游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水平。
第三種說法是央企靠房地產行業牟利。這也是嚴重的以偏概全。央企主業有嚴格限定,能大規模經營房地產業務的主要是原窗口公司型央企和部分工程建設類央企。在2003年以來的房地產熱潮中,真正受益的是“招保萬金”這樣的公司,其中沒有一個典型央企。目前地產業務是重要主業的央企,多為招商局、保利、中糧、華潤、中化、五礦等窗口公司或外貿型央企,以及擁有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的中國建筑這樣的工程建設企業。
其所以出現上述這些錯誤印象,和大部分央企的行業屬性有關。央企從事的行業通常屬於生產資料領域,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距離,或者雖然在終端意義上屬於消費型行業,但產業鏈條很長,工業系統內部復雜性難為人理解,比如石油和電信。近十年來中國企業的“聲譽”被消費品行業、房地產行業或時髦的互聯網行業所佔據,央企少人關注。另外,少數經濟學家和財媒記者,迷信西方經濟學,對我國工業系統缺乏深入了解,這都是錯誤印象被推波助瀾的原因。
那麼,十年來,央企走過了什麼樣的發展路徑?其中多數央企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從時間階段看,受益於國際大環境。一些企業在2003年之前就已經有相對較好的業績,比如石油部門,在國際油價2001年起回升的支持下,業績已經開始改善。電力系統中的發電企業和其上游的汽輪機制造企業,在21世紀初兼享需求上升和低煤價之利,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和利潤積累。之后的2003—2007年,是我國一舉實現重化工業化的五年,也是整個央企群體迅速發展的五年。這一時期,中國同時享受雙重紅利:金融危機前歐美需求帶動的貿易需求,和自身工業化與城市化建設的巨量需求。工業化核心部門、外貿部門、建設工程部門的央企都因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設計院等科研類央企也被拉動,資產和收入十幾倍、幾十倍的擴張。2007年下半年起,伴隨著全球流動性過剩和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的到來,很多領域出現價格暴漲暴跌,給相關產業帶來的損傷影響深遠(比如航運領域)。是否在2003—2007年風調雨順的日子裡做了提前的戰略准備,也成為區分優秀央企與一般乃至陷入困境的央企的分水嶺。
總體來說,優秀央企多在這幾類群體中脫穎而出:第一,部委整體或主體轉換形成的央企,特點是本身是專業大系統,對技術進步的要求很高,直面支撐高速發展的大型經濟體關鍵基礎系統運轉的壓力,上進動力極強。國家電網就是這個群體的優秀典型。第二,高度競爭性行業的央企,90年代的改革中,煤炭、建材、鋼鐵、有色領域採取了“把大中型國企直接下放到省”的策略,這些領域的央企通常在行業裡本來就不是最強大的,這類央企要壯大,就必須通過收購其他企業並進行整合來實現。中國建材就是這類央企中的優秀代表。第三,地區性企業“撮合”而成的央企,以建筑工程類央企和個別制造業類、發電類央企為典型。這類央企的成功,和總部實現對各地方公司的有效控制並能進行有序戰略布局密切相關。優秀案例有中國建筑、中國南車等。第四,科研類央企。經營有方的科研類央企往往轉型做生產,成為裝備制造企業。中煤科工集團旗下的主體上市公司天地科技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確實有央企在過去五年中出現了重大虧損。但“央企巨虧”的來源非常集中,主要可歸於“三中”:中國遠洋、中國鋁業、中國中冶。這三家企業自金融危機以來,都遭遇過幾十億元乃至上百億元的年虧損,有的企業還不止虧損一年。這三家企業的虧損很有代表性,主要原因來自三方面:第一,主營業務虧損,這多半和原有負擔有關。包括人員負擔和落后技術的成本負擔,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有這個特點。第二,2003—2007年跟著國際形勢走得太順,沒有及時調整經營的主脈絡,2007年之后遭遇國際價格大震蕩從而受挫。中國遠洋,中國鋁業都有這方面因素。第三,“走出去”時在海外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這集中表現在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身上。三個主要原因無一與所有制性質有關,其中兩個重要原因都是世界經濟體系變化過程中的派生物。
下文將著重論述國家電網和中國建材這兩個案例,說明看似路徑不同的央企,是如何採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戰略,克服各自困難並走到全球企業的道路上來的。
(責編:牛寧)
特高壓輸電 航運領域 重化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