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 09:23:01|來源:中國青年報|字號:
我與楊小凱和張維迎到底爭論什麼
楊小凱追思會之后,林毅夫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他特地帶來一份長達一萬兩千字的未發表文稿,題目叫《我與楊小凱和張維迎到底爭論什麼》。5天后,他又發來一個修改后的版本。“我覺得現在媒體和學界,並沒有真正理解我和楊小凱在爭論什麼。”他解釋道。
在此之前,楊小凱去世10周年當天,有財經媒體重發一篇題為《紀念楊小凱》的舊文,作者是林毅夫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同事周其仁。許多人將周的這篇文章視為“理解楊小凱的一把鑰匙”。
在文中,周其仁講述了自己與楊小凱相交的幾個片段。他1984年去蛇口考察時第一次遇到楊,然后是1987年,他接楊小凱回國做學術講座,在路上,楊批評了北京當時能夠參與決策研究的一些年輕學者知識不夠,但因為靠近權力中心,顯得自以為是。最后一次見面就是在天則所,聽楊講“后發劣勢”。
在那次演講裡,楊小凱提到自己參觀浦東的加工出口區,結果發現85%的企業裡國有公司都佔了一半以上的股份,連一些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都是政府在辦。“這種后發劣勢的最重要弊病並不是國營企業效率低,而是將國家機會主義制度化,政府既當裁判,又當球員。”在楊小凱的理論框架裡,以雙軌制為特征的經濟制度必然帶來大量壟斷,而這種制度環境將帶來嚴重的腐敗與收入分配上的巨大不公。
楊的講述讓周其仁覺得“有說服力”,“小凱當然看到中國經濟成長的成績,但他也認為,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証據可以讓我們說,國家、私產、市場等這一套協調分工水平不斷提升的制度基礎已經很穩固了……我想說,小凱可能是很難安息的,因為他的工作、他探索的問題都不容易讓他安息。”
2014年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繼續保持著令世界矚目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腐敗與貧富差距也日益成為這個國家必須正視的病症。
許多人將這些現象與楊小凱有關“國家機會主義”的論述聯系起來。張維迎認為,楊小凱在十幾年以前的說法和思想之所以到現在仍被討論,“或許就是因為他當年所擔心的問題如今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周其仁在回復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中寫道,自己仍然保留著2004年《紀念楊小凱》一文中的判斷,沒有新的話要再說,“很多看法,要經受的檢驗期是很長的,多說也幫不了多少忙。”幾天后,他又回復了另一封郵件,“其實,2013年后重提深改(深化改革),就是對你們關心問題的回答。”
顯然,林毅夫注意到了這些學者對楊小凱觀點的支持。採訪中,他專注地聽記者提問,身體前傾而不是靠在沙發背上。
“我不認為以現在出現的腐敗和貧富差距問題,就能論証小凱所主張觀點的正確性。”他以推行“休克療法”的前蘇聯以及東歐國家作為反例,“他們就是模仿了制度,但今天回頭去看,腐敗也好,貧富差距也好,我們存在的問題,他們都存在,而且更嚴重,但我們的快速發展他們沒有啊。”
他語氣溫和但態度堅定,“很多人說我隻要發展經濟不提制度改革,這是又一個誤解。我從來沒有說過不改革,我只是強調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審時度勢地改革。因為改革政策的對和錯是要看時機的。”
這個回答很容易讓人想起周其仁的一次演講——周說中國的計劃經濟滿打滿算也就20年的時間,但是改革這個計劃經濟,“從1978年到現在卻已經30多年了”。
記者就此問林毅夫:“很多人認為改革往往是先改容易的,再改難的,如果一直拖下去,改革難道不會產生惰性嗎?會不會想改也改不動了呢?”
“你覺得,80年代的國企改革和現在的國企改革相比,哪一個更難?”他直接反問,“你不能說后面的改革就難,前面的就容易。1978年時從一機部到八機部有8個部長代表國有企業,改起來會比現在容易嗎?1978年的農村改革容易嗎?所有公社社長都是‘土皇帝’啊!所以,改革不是阻力大小問題,而是判斷利弊的問題,當改革利大於弊的時候不就改了嗎?”
“但是誰來衡量這個利弊?你怎麼知道就一定能把握好改革的時機,而不是貽誤時機?”記者追問。
“首先,學者對時機的把握就一定正確嗎?其次,我們必須承認政府絕大多數政策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絕大多數正確,怎麼能持續35年9.8%的高速增長?瞎貓碰死耗子,也隻能碰一次吧。”林毅夫的回答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中國的經濟奇跡,始終是他理論框架裡最為重要的論據之一。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他與楊小凱最根本的分歧所在。
“小凱當然知道發展中經濟可以利用后發優勢,比如技術、資本、信息等方面,可以從先行發達的國家那裡‘借光’,無須完全靠自己,所以經濟上有很多后起之秀,追的速度可以很快。小凱看到了這一點,但想到更深的一個層面,就是由於存在著后發優勢,所以對制度方面的改革掉以輕心,認為不改不是也很好嗎,甚至還認為自創了新的人類文明。由於問題被掩蓋,實質改革提不上日程,最后等到發作的時候,來不及了。”周其仁曾專門解釋過楊小凱的觀點。
接受採訪前,林毅夫正在參加一個閉門研討會,主題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這一問題曾先后在日本、美國和現在的南歐國家爆發,如今它也是中國經濟必須面對的挑戰。
“相比於‘后發優勢’帶來的短期效果,楊小凱似乎更強調它的長期隱患乃至失敗風險。你如何能証明中國的經濟一定不會出現他所擔心的情況?”記者問。
“所以我沒有回答你提到的關於輸贏的問題。”林毅夫稍微停頓了一下,用一句話結束了這個話題,“起碼在過去的這些年,小凱擔心的事情還沒有出現。”
張維迎,專業思想,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