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约瑟夫·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具有吸引力,社会和谐、礼仪、孝道等儒家价值,深深影响了东亚地区。但今日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却恐怕还不是美国或者欧洲的对手。”“软实力主要掌握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所以中国要想增强软实力,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 |
实力根植于思想
“中国模式”对拉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着强大吸引力。但成为真正软实力大国的道路,需要由中国学者自己探索。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现代意义,本土智库这方面的探索值得重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八年来一直试图以“天下观”建构新的世界制度哲学体系。
“不仅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任,还要对世界负有责任,以‘天下’作为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优先分析单位,这才能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赵汀阳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有中国哲学特色的理论问题,完全可以转化为软实力建设中全新的可能性。
更多学者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陈功试图解释中国的“新天下观”:中国需要更多地为世界提供“环境”、“安全”等公共产品,表明自己是为了更广泛的利益,这是中国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合纵连横,在均衡中看竞争”,将更多的传统智慧注入到多边的外交参与中,才能将经济上的成功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美国亚洲研究中心报告也同意,软实力既依靠一国的内部底蕴,也依靠一国的开放程度。中国若想在今后使软实力更上一层楼,还需更积极地融入国际体系中。如果中国用一种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接纳多边主义,那么中国的软实力可以为亚太和平和全球稳定提供正面的影响,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调整外交方向的机会。
而中国银行和新华社正在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旨在帮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营造“微观软实力”:企业可以采用更加积极合作的方式,通过驻外机构提供的诊断式分析,比较双方国家、社会、企业文化和商务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洞悉当地政治生态,有效沟通,成为对当地社区有贡献的企业。由此超越简单的同质化竞争,于国于民、于人于己取得共赢。
(注:本文转载自“察哈尔学会--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