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约瑟夫·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具有吸引力,社会和谐、礼仪、孝道等儒家价值,深深影响了东亚地区。但今日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却恐怕还不是美国或者欧洲的对手。”“软实力主要掌握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所以中国要想增强软实力,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 |
新一轮智库研究试图解释,为何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未成功转变成软实力。韩国明星朴载相以一曲“骑马舞”火遍全球,连美国《外交杂志》都发表专文分析,认为这一舞曲不但使朴载相成为韩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言人,还使更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韩国。这其实是持续二十年“韩流”的一个高潮。从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电视剧、电影和音乐席卷了亚洲,其影响力甚至覆盖了埃及、土耳其和东欧国家,每年为韩国创造约50亿美元的收入。
反观中国,从奥运、世博,到全球350多所孔子学院,更有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希望建立与彭博社、时代华纳等媒体巨头齐平的文化巨舰。然而以电影业为例,中国2011年只有52部走向国际,其中有50部是与境外公司合拍的;中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仅有40万美元,而美国电影在中国则获得了7.8亿美元的票房。
“软实力”的评估
美国智库芝加哥全球理事会在东亚地区的民意调查显示:跟硬实力相比,中国软实力在东亚的地区影响力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软实力攻势,似乎尚未抵消邻国对中国硬实力崛起的顾虑。2012年,“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在北京提到,“中国力量的惊人增长让邻国不得不关注,并开始寻找盟友来平衡中国的硬实力。”中国在尝试通过投入巨资的软实力建设,缓解这种地区戒心。而美国智库“亚洲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报告,对其效果进行了新一轮评估。“即便是在亚洲地区,中国的软实力影响力也还是有限的。”东亚的富裕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甚至持负面印象。不过好消息是,虽然不少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经济繁荣抱积极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中国的文化,但报告称,“中国软实力项目在东南亚的效果喜忧参半。”印度尼西亚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对其吸引力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与韩国基本持平。但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如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中国文化相对更受欢迎,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寻找合适的发展借鉴,中国模式对他们有一定吸引力。但在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中国的影响力相对有所下降。
要诀在内外兼修
约瑟夫·奈近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其观点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所称“战略机遇期”的看法。他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些中国学者认为美国陷入了永久性衰退,从而给中国带来了新机会。中国一些评论家,也认为中国应采取一种有力的外交政策。但中国的外交战略,同样需要与软实力建设协调起来考虑。否则将面临与邻国关系恶化的考验,包括日本、印度、韩国、越南和菲律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