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清华教授解析对公民社会的六大误读【3】

2013年10月15日10:33|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号:

摘要:公民社会归根到底是一种内生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公民社会表现为伴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而呈现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公益事业的兴起和公共领域的作用。我国公民社会的主体自始至终都是我国公民,公民社会建设是我国公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探索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过程。

实践中的公民社会

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理论界就公民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一个重要实践背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体制的改革及整个社会的转型,一个基于市场经济并独立于国家体系之外的公民社会已初露端倪。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公民自主参与社会经济事务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我国城乡涌现出大量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在实践中已经兴起。从当前看,我国公民社会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民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改革的推进和整个社会转型,一大批社会组织纷纷成立,活跃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数量增长看,目前我国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已逾50万家,这个数量是2000年的3.3倍。而从实际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看,据我的调研估计,我国现有各类社会组织总量约相当于民政部门登记的8-10倍。与数量的巨大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社会组织的整体素质、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规范化程度,比十多年前有了很大改善;各类社会组织间形成的网络体系和结构框架已初步成型;尽管管理体制的改革尚未完成,但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已经发生显著改善。这一切表明,我国公民社会在组织这一向度上已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

第二,以公益为中心的公民社会价值体系开始起步。随着各类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公民志愿行动的展开,以及富人慈善、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企业的探索,我国公民社会正在探索形成以公益为中心的社会价值体系。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我国社会捐赠增长迅速,尽管受到2011年公信力危机的影响,但以公民为主体的个人捐赠、微公益等网络捐赠持续高涨,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蓬勃兴起,企业社会责任在包括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的各类市场主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探索用市场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并实现公益目标的社会企业方兴未艾。这些表明,我国公民社会在价值这一向度上开始迈出以公益为中心的可喜一步。

第三,以政策倡导为主体的公民社会场域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一部分社会组织及其联合行动积极倡导公共政策的改进,温州打火机协会成功推动对抗欧盟的反倾销联合行动,绿家园志愿者等30多家环保社会组织反对怒江建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催生了相关法规和政策修改;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以城市治理等公共管理为主题的公民协商对话平台,如杭州的“市民圆桌会议”、温岭的“民主恳谈会”等。在网络空间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IT技术带动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使得微博问政、网络倡导成为信息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公民社会场域。

此外,在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涌现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如重庆巫溪通过大力发展村民互助组织构建和谐互动的“乐和家园”,河北肃宁通过发展党、政、经、社四类组织探索乡村重建的“四个覆盖”,浙江温州在社区社会组织中贯彻“无候选人”的直接选举并探索“业主治理”的社区模式,广东顺德通过建设社会创新基地探索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新模式,乌坎则以对话方式化解官民冲突,走出了真正村民自治的大胆尝试。这些表明,实践中的社会管理创新也在积极助推公民社会的发展。

总之,我国公民社会已经起步并有了一定发展。尽管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已成蓬勃发展之势,公民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场域也在积极生成并发挥作用,初步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格局下政治——行政体系、市场体系与公民社会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公民社会 非公募 理论基点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最新热点>

陕西9企业“斗气”中石油:你涨价我就停产

央视曝光42集团军对台作战地图

热图>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昆明“飙车党”开豪车飙车肇事 司机惨死现场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