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08日13:51|来源:海外网|字号:
出路何方:也许碎片化是枚良药
少了微信,的确不会死,只是这个样子很难看。
就像全国所有人当年都扑在微博上,如果你不玩,就会被嘲笑落伍,微信也一样,这个势头放在那里,完全忽视它是不可能。在微博式微的时候,微信是最佳替代品,毕竟媒体的口味已经被微博养刁了,没有网友围观的信息群发太无聊了。
我们想放弃微信了,说这话,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微博运营那套在微信上效果一般,必须放弃早先我们熟悉的那套运营模式,放弃连腾讯内部都没信心说肯定成的推广模式,必须选择以一种新的形态尽量去贴合微信的特点:
1:碎片化。微信的使用是碎片化时间,一天点亮屏幕200次的话,应该有一半是因为微信新消息提醒。
因此碎片的化使用习惯对应的该是碎片化内容。垂直化的内容更适合微信,大而全吃不开。
微博运营的时候,大家的习惯是刷屏,要的一个信息量,淘宝购物的时候,大家的习惯是刷宝贝,要的是一个逛街的感觉,微信使用的时候,大家的习惯是快速完成对话,“对话即服务”。
因此,你告诉我这是个讲笑话的地方,那我会关注,你告诉这是个看房地产资讯的地方,我会关注,你告诉我是个适合杭州吃货折腾的地方,我会关注,但你告诉这是个讲述浙江新闻、娱乐、政治、民生的地方,我就会犹豫一下了。因此像是某某日报这样的账号就放着简单点运营,某某美食、某某旅游、某某娱乐这样的账号多推推,应该效果会不错。
碎片化的内容还需要碎片化的推广渠道,集中在某个媒介的推广是否上升瓶颈的。如果在美食街贴上美食类微信二维码账号,号称只要关注即可获得一张优惠券,或者在售楼处贴上房产类微信账号,号称只要关注即可打9.8折,那有效粉丝会上升。
看到新闻,有人在微信上做了个法律实时咨询的账号,这种切口小、贴合微信通讯本质的做法,我觉得很不错。
2:私人化。在互动方面,我关注你,是潜意识把你当做我通讯录的某个好友,一个有点唠叨定时抽风的好友,你可以给我提供资讯,但你也要为我解困解惑。
你应该知道我经常在哪些地方出没、我给自己贴什么标签、我喜欢什么的游戏活动、叫得出我的名字、知道我的脾气。你是旅游俱乐部,你就不要把汽车的广告推送给我,你既然知道我决定元旦去新马泰玩,就别发海南的旅游信息过来了。
3:轻阅读。一则5000字的文章就别发了,删减成500字给我吧,既然大家都懂得一天只能发三条,那也该明白这是“微信”不是“长信”,长阅读就别来。为了获取更多用户数据所以做了两三层跳转页面,这种活动不参加也罢,一个页面能说完的就别用两个页面。
微信的使用规则本身就在混乱中。新浪微博花了近两年时间,把这个新玩法做到了成熟,作为被微博洗礼过一遍的媒体,应该有自己的判断。现在微信每次阅读要点两次已经是很2的决定了,大家不要一起2。
以上三点万一奏效,也许会让媒体在微信公共账号里玩出点水花,不过这成本、这收益,有待仔细算过。同样的投入,应是个人用户得到更多,传统媒体高昂的人工成本,估计有点亏,毕竟企鹅一直擅长是面向C端而不是B端。
对于媒体来说,渠道当然越多越好,但前提是可控的渠道要占有一定比例。当年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靠从媒体免费拿内容养大自己后,自己吃肉媒体喝汤,现在微博、微信更狠,让媒体免费主动打工,以大环境如此的理由绑架媒体上自己的船。长此以往,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体最后的翻身机会,都会被巨头们拿走。
![]() | ![]() |
(责编:牛宁)
微信 互动 极客 九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