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2月10日16:17|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中,神既在天上也在人间,既被人敬奉也与民同乐。 |
几年前的深秋,父亲突然离世,在操办丧礼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仪式里充满了生与死、阴与阳、神与人、人与人的种种表达和隐喻。那一刻,我在感激亲戚朋友操劳帮助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些仪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缓慢告别、逐渐接受事实的过程,假如没有这些仪式,亲人破碎的心将无处安放,亲朋好友也将无法表达温情挂念。而对于仪式中的神鬼喻意,即便是无鬼神论者,也会产生一个想像的空间。比如说,逝者的魂灵要在家里逗留七天,期间你的诉说他听得见,然后他才依依不舍远去;据说逝者会得到往生,即使不再记得前世的自己。
推己及人,由悲悟喜。悲伤需要一个仪式,需要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想像空间。喜悦、感恩、怀念等等也是一样的。
春节、中秋、端午、七夕、清明,乃至国外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往往都与神鬼有关。现在看来,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神鬼传说,往往是一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代又一代人的信念借此延绵传递,比如慎终追远、忠孝节义、敬畏天地、感恩进取等等,终成为家国社群守望相助、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同时,发源于神鬼信仰的仪式,经过千百遍的重复和演进,逐渐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共同的记忆与习惯,成为表达各种心情的载体。比如现代人放鞭炮时,多数想不到驱魔镇魅,但会觉得打儿时起,这小小的狂欢就让人开心。
仪式与神鬼,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都市的工业文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之下,年节的变与不变都很明显:团聚仍是第一主题,且多数人因离家更远,更为看重;饮食、娱乐、表情达意仍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亲力亲为少了,借助他人和工具的多了;联系面更广了,但交流更为简化了;与鬼神有关的种种复杂仪式少了,传统的禁忌和敬畏少了,即使仍有人为了在年初一“烧头香”而花费数十万元或排一昼夜的队;相信属相的人少了,相信星座的人却多了;商家成为节日的推手兼杀手,许多传统节日和洋节变成了促销节;历史和情感成为利润的化妆师,许多商品并没有让人更有文化,但却让人们“看上去更有文化更有身份”了。
千百年来,节日和与之相伴的神鬼,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模模糊糊地照出了历史、文化、人心的影像,又对历史、文化和人心反作用着它的影响。归根到底,似乎一直是那两个问题: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人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共同信念的塑造和传承。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东西被打碎了,新的组合似乎还未定型。答案,也许还在路上……
(张利军 投稿)
![]() |
(责编:邹雅婷、牛宁)
春节,祭祀,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