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3月27日09:21|来源:《环球人物》杂志|字号:
1950年,梅汝璈和女儿梅小侃
名字是中日关系晴雨表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广播里开始有一些教英文的节目,也出版了很多学英语的小册子。梅小璈回忆,“那时候父亲就已经神志不清了。有一次我从内蒙古回京探亲,去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父亲,他睡梦中偶尔会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也不知道说什么。听医院的护士说,他清醒的时候偶尔会教护士们说英语,是纯正的美音。”梅小璈说,那个时候他开始意识到,父亲已走到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
1973年,梅汝璈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姐弟两人知道了父亲的经历后,梅小璈的母亲肖侃女士专门告诫他们:“不要老去宣传你们的父亲。真正抗日的,是4万万同胞,你父亲只是完成了政府交代的任务,他从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梅小璈说,这是母亲的教诲,但同时一定也是父亲的遗愿。
1973年下半年,梅小璈回到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梅小璈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后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并在这一时期开始整理父亲的遗作和日记,姐姐则进入雀巢公司,后来升任高管。2003年,追随梅汝璈一生的母亲肖侃也离开了姐弟两人。现在,梅小侃和梅小璈都退休在家,梅小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从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梅汝璈未完成的书稿《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东京审判期间的部分日记均已出版。曾有人说:“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中日关系紧张时,他便被人翻出来说;中日关系缓和时,他便成为不合时宜之人被淡化。但梅汝璈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些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永远铭记。(黄滢 季芯冉)
![]() |
(责编:牛宁)
梅汝璈 父亲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