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吴嘉苓:台湾是这样生孩子的,大陆呢?【3】

2014年05月12日08:41|来源:海外网|字号:

时代杂志于2008年针对亚洲节节升高的剖腹产率,进行探讨

《时代》杂志于2008年针对亚洲节节升高的剖腹产率,进行探讨

你我都是剖腹儿?反思过度医疗化

我妈是怎么生下我的?如果今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要问,大概有三分之一是透过剖腹产手术而诞生的。昔日有句“生赢鸡酒香、生输四块板”,意味着生产的风险,而现代医疗科技,像是剖腹手术,也成为救命的资源,但是如果每三个新生儿就有一个需要透过这样的手术而诞生,显然不是妇女都不会生产、或是胎儿都变得更加异常,那到底是为什么?

台湾社会在1990年代中期,统计数字开始揭露台湾的高剖腹产率名列前茅之后,大家也纷纷提出原因与对策。其中,谴责妇女又成为最常听到的说法,包括妇女迷信选时辰、妇女怕痛等等,既然错在妇女,因此该做的就变成教育妇女。然而,一些本地的研究发现,健康产妇为了选时辰、怕痛而自行要求剖腹产仅是少数案例,大多是事先由医师表示有状况,需要剖腹产,妇女才选个好时间。怕痛的担忧也显示台湾产科对于非药物减痛的资源太稀少,搞得产妇十分无助,只得想到求助于剖腹产。真正该探讨的,可能在于医界对于要施行剖腹产的临床理由太过宽松,以及生产过度医疗化的现象。

社会学界所指称的“医疗化”,指的是一些状况与行为定义为医疗问题、且需要医疗手段来解决的过程。社会学很关注,一些原先被视为是人生命的自然现象,如生产、性、月经、老化、死亡等等,也逐渐成为医疗事件,往往由医疗模式来做处置。想想一下我们并不陌生的生产画面:即使是健康的产妇,到了医院,也一样换穿病人服,待在病房里,躺在病房里,不时吊着点滴,被当为病人处理……。曾有一度,医院生产又多只重视生产生理上的结果,忽略产妇所需心理上的支持。生产过程中也逐渐以胎儿健康为重心,医护人员为主导,没有充分注意到产妇的各种需求。如果像这样仍将生产定义为一病理现象,且仍以接生人员,而非产妇为生产的主导者,各种医疗介入就容易频繁地被使用。剖腹手术以及一些医疗措施,有时的确是救命的必要措施,但是非必要性的医疗介入,却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危险。

开发多元友善的生产资源

助产士几已消失、剖腹产居高不下,这样极端的现象,在过去十五年来,促发了台湾社会各种改革倡议,像是人性化生产、温柔生产、友善生产等等新形态的生产模式。说法看似不同,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提出生产改革的愿景,建立一个以产妇为中心的生产照护环境,适当地使用助产资源与科技,支持产妇的需求,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达到良好的生产效果。目前这些措施,有些已经得到医界的认可,有些仅限于少数医师在施行,有些在政府缺乏相关政策下,仍窒碍难行。

换一个角度来看,缺乏多元的生产模式,仍是台湾目前的生产困境。也就是说,如果近年来的新世代要问,“我妈是怎么生下我的”,从接生人、生产空间、到生产措施,答案可能相当单一。

目前的接生人力主要以妇产科医师为主,并在偏远地区有人力不足的问题,医院医师与护理界也都有过劳的现象。学理上,如果生产过程中可以提供连续性支持,那么可以达到比较好的生产质量,而如果须要高质量的陪产与助产措施,那就需要优质的助产人力。在英国,国家即规划一比一的人力配置,力求达到一对一的照护人力比,台湾的产科人力配置远低于此。而台湾目前已经有五百多人取得“助产师”(助产士的进阶版)资格,以此身份执业的却仅有四人,明显浪费优质的助产人力。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进步史观 产程进展 1933年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江泽民胡锦涛等卸任领导人都在哪露面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英姿迷人

中国第一批空姐什么样(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