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海外舆论>> 正文

独家:一战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边缘【8】

2014-08-21 08:33:36|来源:参考消息网|字号:

【延伸阅读】

西报:一战对当今世界的借鉴作用

2014-08-08 12:38:00

  8月5日,在英国伦敦著名景点伦敦塔,(从左至右)凯特王妃、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走在陶瓷制成的罂粟花海中。当日,888246朵用陶瓷制作的深红色罂粟花从伦敦塔的窗口倾泻出来,伦敦塔下的草坪上就像被鲜血染红了一般,以此纪念为英国战死的888246名战士。2014年8月4日是一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西班牙《世界报》8月3日发表了题为《世界大战对今天的借鉴》(作者 费利佩·萨阿贡)的文章,称如果每场战争都能提供一些有助于避免新战争的教训,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提供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又丰富又多样,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每一代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规则、价值观和经验加以吸收,最终混合成为历史记载的基础。

  引发战争因素多种多样

  简言之,无论政府和民众的分歧有多少,有多严重,在导致冲突的决定性因素中,有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是始终高于其他因素的,一是人的因素(领导人),另一个就是在每场重大危机中最终点燃火药桶的不可预见的因素或火花。1914年引发战争的是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遇刺的萨拉热窝事件。本世纪主要战争的导火索是“9·11”恐怖袭击。

  几乎在所有军事冲突中,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都高于物质因素。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暴力民族主义,相互之间的恐惧心理,经济、社会、工业、技术、人口和贸易等领域内的革命,恐怖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空想,半个世纪和平之后的危机意识丧失,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荣誉与特权,为之前的战争中所受屈辱复仇,不信任、纵容、无知,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的盛行决定了冲突的发生和强者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促使大国中的强者得出这样一个可悲的结论:既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最好是先发制人。

  而历史的真相总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因为每个变量对每个参战国和中立国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没落中的超级大国(法国和英国)受到恐惧感和优越感的影响,新兴大国(日本和德国)感受到的是野心,遭遇过失败并寻求复仇的俄国与法国报复心十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等遭到削弱的帝国则为荣誉和生存而战。

  英裔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认为,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思想、偏见、机构和冲突”,而是决定“就这么办,我们发动战争吧”或者“不,我们不能停下来”的少数人。

  她说:“在今天看来,欧洲和全世界的悲剧在于,1914年的关键角色当中没有一个是足够伟大并具有足够想象力,或有足够勇气去抵制推向战争的压力的领导人。”

  大国并未吸取一战教训

  从一个国际体系向另一个国际体系的过渡总是最危险的过程。目前历史的钟摆加快了摆动速度,拒绝丧失影响力或霸权的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加大了,就像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等要求登上权力巅峰的新兴大国之间的冲突一样。

  很多人观察到了新中国与今天的美国之间,以及21世纪日渐衰落的欧洲与致力于恢复影响力的俄罗斯等新兴大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

  很多研究人员从俄国1908年战败和法国1871年战败之后的屈辱和报仇欲望中,看到了西方似乎在苏联解体后并没有吸取的另一个经验教训。俄罗斯从欧盟和北约的持续东扩中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和中立,而是威胁、骚扰和不履行承诺。

  今年4月1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欧洲议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人的两个主要教训。

  首先,他认为民族主义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今天的欧盟正在通过保持和加强民族认同感的方式提供避免民族主义负面效应的途径。换句话说,更多的欧洲和更少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使我们远离新的战争。

  另一方面,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反映出有必要设立适当的外交机制来推动对国际法和法治国家的尊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也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机制,即强有力的、独立的、有能力保障欧洲人和平与安全的机制。在全球化时代,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这样的机制。

  在克里姆林宫看来,战胜国通过《巴黎和约》对阿尔萨斯和洛林所做的事和欧盟与北约试图对克里米亚所做的事没太大区别。

  1月份以来乌克兰的事态发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惊人地相似,但在这面镜子中,每个人只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

(责编: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一战,殖民体系,国联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吉林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