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6 08:53:00|来源:海外网|字号: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全局音乐上的最高点,无疑是大合唱“北京城”(“厚厚的城墙,歪斜着影。喧嚣的城市,蚂蚁样的人”)。它以大教堂唱诗班一样的虔诚、庄严、历史感和人性,唱出了北京城“道是无情还有情”、“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厚重和沧桑。这种最“西洋”的、源于基督教的歌咏形式,到头来证明是全剧最有“京味儿”的唱段。这对我们思考民族风格、中国传统等更一般的问题,都带来了惊喜与启示。这是整部歌剧的升华之处,也是作曲家和编剧、音乐(形式)与文学(内容)相得益彰的亲和点。它在音乐和情感升华上的完美感,让观众不能不希望歌剧就在这里终结,以至于最后一场(祥子的沉沦)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尾大不掉!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也应该强调,这段以大合唱形式出现的“间奏曲”,足以证明对“京味儿”和所谓“北京文化”的再现,本身不足以(也不应该)成为当代艺术作品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只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自由的创作活动的副产品或审美效果。刻意为之,则会造成歌剧题材或素材方面的背景性、装饰性元素(北京城、北京人、民俗、市井生活等)同作品的形式与结构方面的游离,而后一方面其实才是这部歌剧的真正的“内容”。北京在这段大合唱里能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形象出现,首先是、最终也是因为它完全同艺术美的种种外观(音乐、唱词、舞台设计、道具服装等等)融合在了一起。
![]() | ![]() |
祥子,骆驼祥子,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