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2年12月06日08:3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中國的獨特性”也對我們黨自身建設提出了挑戰。信息化時代,問題出現的放大效應愈益明顯,留給政府解決問題的時間越來越短,社會公眾的期望越來越高,敦促政府付諸行動的壓力越來越大。一個帶領世界1/5人口邁向現代化的世界最大執政黨,能否在“挑戰—應戰”中錘煉更強大的“核心領導力”,同樣需要增強創新意識。 |
一曲優美的“航母style”,向世界宣告“遼寧艦是真正意義上的航母”。用多種技術打造一座世界為之矚目的航空母艦,如同中國破浪前行的一個預示: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鍛造出一艘停泊在太平洋東海岸的巨型“經濟航母”。
回望歷史,沒有創新,就不可能另辟蹊徑開辟中國道路﹔瞻望未來,離開創新,就難有中國道路的可持續發展。“創新”在十八大報告中出現57次之多:創新型國家、創新型政黨,科技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創新發展理念、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創新的要求,貫穿於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創新的意識,也與這個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不是中國喜歡標新立異、刻意獨樹一幟、熱衷於“不走尋常路”,而是基於“中國的獨特性”,通往“中國夢”的復興之路不可能照搬復制他國模式。8億多農民、5億多網民、2億多流動人口,中國推進的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這些西方國家依次經歷的歷史階段,卻在同一個時間點疊加於中國、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水平卻遠非世界第二大強國,甚至被稱為“早熟大國”。正如外國學者所言,“中國遇到的挑戰,從規模來看,從復雜的程度來看,都是人類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這就需要一種新的創新”。
當“北上廣”能夠與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比肩而立,西部還有許多孩子為營養午餐發愁﹔“先富起來”的群體消費讓歐洲發出“謝謝中國”的感嘆,大多數低收入人群還在為基本生存奔波﹔發展方式轉變尚未完成,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群體性事件新誘因……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相互交織,使得帕累托最優的改革路徑日益難以實現,在利益權衡中盤活改革增量,離不開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
“中國的獨特性”也對我們黨和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挑戰。信息化時代,問題出現的放大效應愈益明顯,留給政府解決問題的時間越來越短,社會公眾的期望越來越高,敦促政府付諸行動的壓力越來越大。政府的具體措施還沒來得及穿鞋,問題的炒作已經走遍天下,這是我們黨正在面臨的“信息化時差”。一個帶領世界1/5人口邁向現代化的世界最大執政黨,能否在“挑戰—應戰”中錘煉更強大的“核心領導力”,同樣需要增強創新意識。
多元是創新的前提,試錯是創新的路徑。增強創新意識,需要培養“鼓勵探索,允許失誤”的寬容氛圍。沒有鼓勵探索的政策,創新的風險和成本就會令許多人難以承受,“搭便車”就會成為理性選擇的處世哲學﹔缺少允許失誤的雅量,“無過即功”就會成為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勢必導致智者裹足、勇者止步,“蕭規曹隨”的惰性有余,“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不足。
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所強調的,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政黨不斷保持先進性的關鍵。走過“錢學森之問”,行進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增強創新意識,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我們就一定能用創新托舉起五千年文明傳承的“中國夢”。
(責編:李文慧)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