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過去將近35年中重新生成的中國社會新階級一直沒有官方和學術界明確的劃定,但有兩個新階級確實已成長為權力訴求者,他們是1980代前后開始生成的新工人階級和1990年代前后開始生成的新知識分子階級。 |
【海外網12月19日報道】紐約時報中文網昨日發文,題為《兩大新階層或為改革主動力》(作者王正鵬)。
文章稱,1978年,鄧小平開啟了打碎中國意識形態中階級論的時代,在經歷了三屆中央領導層的改革開放政策演進后,以習李為代表的第四代改革派面對的困難顯然要超過胡溫。在過去將近35年中重新生成的中國社會新階級一直沒有官方和學術界明確的劃定,但有兩個新階級確實已成長為權力訴求者,他們是1980代前后開始生成的新工人階級和1990年代前后開始生成的新知識分子階級。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群體龐大,他們有著強烈的改革訴求,並可能對未來中國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文章分析指出,這幾年,形形色色的“群體事件”與微博反腐進程,它的背后原因並不復雜,這深刻地反映出兩個新階級的利益訴求。其中,新知識分子的政治與經濟改革訴求最強,新工人階級的社會改革訴求則最強。
1.新知識分子階級
新知識分子階級是分解中國“官本位”體制的一個社會副產品,他們源自體制內分流出的知識人群。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后,新知識分子群放棄國家供養體制而成為獨立知識分子人群,如下海的官員與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第一批新知識分子來源。
在當時貧乏的社會保障下,他們以城市和沿海地區為生活地域,以國家開放的商業、技術領域為事業方向。在中國參與全球化浪潮的20年間,新知識分子階級迅速壯大,尤其在互聯網作為巨大推動力對中國社會結構進行改造的過程中。
目前,這一人群的階級輪廓一直難以描述,它們藏在“中產階級”、“白領人群”、“職員人群”等幾個群體稱呼中。但他們的特點是清晰的:一、通過高考制度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沒有進入體制內﹔二、從事腦力勞動,廣泛地分布在外企、民企中尤其在創新生產與信息領域如信息產業、文化產業中﹔三、他們是“三個代表”中新生產力的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代表。
新知識分子的改革訴求主要有幾點:在政治訴求上, 這一階級對政治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合理性抱有朴素的希望,對政治改革的執行抱有強烈的期望,尤其是對政治民主、司法公正、社會公平這三大問題上,他們的關注度是最高的﹔在社會訴求上,新知識分子階級對現行教育與醫療體制持最強烈的批判態度,對公平教育與公平醫療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時,隨著這一階級的成熟,他們對國家建立透明可靠的社會保障體系表現出焦慮與不滿﹔在文化訴求上,他們的獨立性非常強,基本上構建了自己的普世文化價值觀和對商業流行文化的喜愛,並在體制外自發建構了新型社會文化生活,他們希望國家減少對社會文化領域的入侵﹔在經濟訴求上,他們要求對壟斷進行限制、擁護開放市場、主張對企業和個人減稅、要求國家給予公平的市場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