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美媒:網絡實名制立法是一種懶政思維

2012年12月28日17:44    來源:海外網    斷橋    字號:
摘要:后台實名這類監管手段,僅僅是對早已被剝奪了話語權的這些人的進一步剝奪,影響不是很大。因為發言在被阻止后,這些試圖發言的人們不會消失,也不會停止交流,而會去尋找監控者視線之外的地方繼續傳播。

海外網12月28日報道】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審議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議案,而代表中央權力機構的幾大媒體,連續多日發布評論抨擊所謂“網絡亂象”,要求網絡不能做“法外之地”,各界開始揣測是否會立法強制要求用戶后台實名發言,並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影響。《華爾街日報》發文,認為,十幾年來通過不斷博弈而成的現行網絡監管模式,充分考慮到了各方利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惰性,網絡實名制並不會決定性地改變當前網絡產生的諸多問題。

全文摘編如下:

官方對網絡實名制的解釋依然是諸如保護隱私泄漏、防止商業欺詐、制止網絡謠言等,但這與公共輿論的關注焦點偏差過大。公眾所注重的,是在這個獨立媒體極其匱乏的國度裡,網絡作為大眾對權力的重要監督平台,是否會受到壓制。政府既然要求公民放棄自己匿名發言的公民權利,用立法方式確定和拓展公權力的邊界,自然應當解釋其正當性。然而,官方這些脫離公眾焦點的說法,很難得到后者的理解與支持。

而民間亦有不少誤解,不少評論認為,該法案的出台,與近期接連通過網絡輿論扳倒雷政富等低層官員有關,“網絡反腐”引發“過度監管”。這套說法,實乃高估網民作用所致。雖然網上時常爆出一些令監管部門不快的消息或事件,但尚在可控范圍之內,且並無惡性增長趨勢,並不足以誘發應激反應。

網絡實名制,並非靈機一動,而是監管部門的長期既定路線。早在2003年以前,筆者在與新聞辦等部門開會交流時,網絡實名制、先審后發等等理念就已常被提起,其立法可行性調研應當更早。在這10多年裡,幾乎每年都會提出類似實名監管的嚴控要求,雖然無法律規定,但也制定了相當數量的法規,下發了諸多文件,包括對大型門戶言論越界的扣分處罰,網絡聊天信息備案和關鍵詞監控,禁止法院受理網絡言論、帳號被刪相關案件,關閉一些拒絕合作的站點等。對給監管造成麻煩的發言者,會採用喝茶、警告、甚至勞教等措施。這些措施的震懾力,並不比立法實名注冊更小。雖說立法似乎層次更高,但在中國,法律是否執行、執行到什麼程度,依然看監管部門和利益受損者的博弈。

法案若通過,嚴格實行實名在技術上並無太大問題──身份証號碼驗証,已先期應用在很多網絡游戲上。但在用戶貢獻內容的論壇和網站上使用,會比較嚴重地影響用戶體驗,令這些站點的利益大幅受損。它們會使用各種方法反對或繞過監管。而監管者並不能從用戶實名中受益,沒有執行政策的動力。現有的各種監管手段完全可以准確定位到網絡發言者,強制后台實名對監管機構來說,完全是多此一舉。這也是前幾年類似規定無法真正執行下去的原因。維穩體制下的執行機構,當然希望對社會控制得更加牢固與深入。然而,這個社會已經到了連菜刀都要實名的程度,還能在何處再進一步?即便真能再進一步,除了招致嫌惡,又有何意義?

在后台實名這類更加嚴格的監管下,普通用戶的行為,確實會發生變化。首先可以明確預測的后果,是更多的自我審查。雖然在目前的制度下,用戶早已全部納入監控,無論是否實名,都不影響有關部門直接定位到人,但若是用戶自己意識到這一點,會有更多的自我設限。一部分發言將被阻止,有些可能是不負責任的傳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合法的監督言論,僅因用戶擔心被報復和麻煩,而無法釋放。這種妨害用戶表達的措施,固然是讓監管者省了一點心,但同時人們的不滿與仇視將與日俱增,屬於懶政思維。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