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對改革問題有一個全面的審度,汲取前蘇聯“休克療法”等激進式改革的教訓,我們黨堅持漸進式的改革范式,使不少領域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改革的負面效應,釋放了改革的正能量。 |
堅持改革並不是一下子就徹底改好,搞激進式,全面地、徹底地、一夜之間地舊貌換新顏。這樣的激進式改革,往往會走向改革的另一面,從而帶走改革發展的成果、讓百姓受苦。
王岐山推薦《舊制度與大革命》,此書一時洛陽紙貴。在對中國具有現實意義這一點上,人們多有共識,但究竟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則議論紛紜。其中的一個焦點,就是改革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可能存在誤讀。
“舊制度”是一種社會轉型期
這本書的現實借鑒點,在於“舊制度”是一種社會轉型期,其時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托克維爾在這本書中圍繞改革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人們議論的依據,然而不同的人卻得出了不同的中國結論。這本身即很耐人尋味。這裡有必要先來引用原汁原味的主要觀點性事實描述:
“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因此,在這些制度的桎梏實際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顯得最無法忍受。”
“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改革不是要簡單地與危機賽跑
結合清政府垮台前的改革新政,人們便產生了一個深重疑問,為什麼當時法國政府已經開始進行改革了,反而給自己帶來革命呢?為什麼最危險的時刻是開始改革的時刻呢?
有的人思考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改革是一把雙刃劍,改革好可以制止革命,如果改得不成功、不徹底,就可能成為革命的誘發劑。還有人認為,改革必須與危機賽跑,必須大刀闊斧,才能力挽狂瀾。然而這樣的結論恰恰難以回答,為什麼當時的法國政府、清政府開啟改革反而加速它的滅亡,不改革反而不會滅亡得那麼快。
事實上,從改革所帶來的“革命因子”看,恰恰是因為暴風驟雨式的改革,一下子打破了舊秩序,造成兩個利益落差,形成了革命動力。一個是失去利益的人,他們不安於失去﹔一個是獲得利益的人,他們不滿足於獲得。
在這個意義上,改革並不是要簡單地與危機賽跑,而是要與改革釋放壓力后所帶來的沖擊力形成錯峰。越是順應訴求而改革,人們釋放的改革訴求就越多,當改革的成果不能滿足這種訴求時,強大的沖擊力就會把改革者絆倒。
這就如同打開一扇壓力不斷增大的大門以讓裡面的人出來。大門若不打開,反倒能暫時形成穩定狀態,不過終究會被裡面的人推倒。一旦開啟大門,裡面的強大壓力會迅速把大門沖開。如果開門的人力量不是足夠強大,不能掌控開門的時機、節奏和力度,就很容易被沖倒踩踏。這就是為什麼“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為什麼當時的法國政府、清政府開啟改革反而加速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