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4日09:3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字號:
回看這則假新聞的傳播鏈條,一些媒體微博也應有所反思。這起事件能迅速成為焦點話題,那些擁有數百萬數千萬粉絲的媒體微博“功不可沒”。按照基本的新聞規范,媒體微博轉發相關消息前應對事實進行必要的核實,但如今一種普遍現象是,一些媒體都是簡單地復制和粘貼內容,沒有盡到“把關人”的義務。
事實上,這則新聞剛出現時,很多眼尖的網友就已發現,其中存在不少疑點和漏洞——最致命的是,沒交代信息來源﹔又比如,沒有交待外國小伙是否確有撞人﹔再比如,如果外國小伙真是被誣陷的,警察調解讓被誣者賠償也很可疑。媒體微博一窩蜂地轉載這則“新聞”前,難道心裡沒打個問號?最終,事件真相由多家媒體核實查清,這也凸顯了社交媒體脆弱的一面——尤其在重大新聞中,缺乏嚴格的核實環節無疑是一塊短板。
在“搶新聞”成為常態的微博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已出現顛覆性變革,一則假消息瞬間就能傳遍整個網絡——而且即使被辟謠,也難以徹底消除負面影響。
這種新的傳播生態,必然要求新聞工作者以更高的標准恪守職業規范,要以完整可靠的証據鏈去偽存真,不能簡單地覺得“有圖就有真相”。同時,專業新聞機構要保持審慎,不能做假新聞的推手,要為受眾扮演好“把關人”角色。當然,更不應該為了博眼球,攫取點擊量,迎合社會某些不健康心理,而特意做傾向性暗示,甚至造假。
“扶人遭訛詐”假新聞雖已澄清,但很多看了前半截新聞的民眾並不知情,惡劣影響已無可挽回,讓本就有諸多國民很猶疑的“扶人”之事更是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假新聞加劇國民之間互相猜疑和不信任,惡化了民風。
這則假新聞還給廣大網民提了一個醒——看新聞時要摒棄先入為主的刻板成見,不能總是被感覺牽著鼻子走,越是情緒化的東西越需要冷靜的態度。一事當前,我們應該有多少事實就說多少事實,不亂下結論、亂扣帽子、亂打棒子。唯有如此,才是成熟公民該有的理性態度,才能防范假新聞造成“次生傷害”。(易艷剛)
![]() |
(責編:張婷)
外國人,訛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