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4日09:3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字號:
12月3日,某新聞網站刊載題為《北京街頭外國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詐》的圖片新聞,稱一位中年女子“在經過一個騎車老外旁邊時突然摔倒”,並堅稱被對方撞傷,最終外國小伙不得不向該女子賠付了1800元。這則新聞經多家媒體微博轉發后引發熱議,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但是,隨后有媒體向雙方當事人、目擊者求証后稱,外國小伙駕駛的無牌摩托車確實與該女子發生了碰撞,並導致該女子受輕傷,還當場大罵中年女子。
據北京警方后來調查通報稱,該外籍男子無証駕駛,所駕駛摩托車無牌照,在人行橫道內將女子撞倒,警方於當日依法暫扣了肇事摩托車,其交通違法行為將被依法處罰。
絕大多數網絡圍觀者在評論這則新聞時,都將涉事女子與以往那些“熱心助人反被誣”事件的誣人者當成了同類。所幸在多方印証之下,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逐漸清晰,已基本可認定最初引起軒然大波的報道屬於假新聞。當此之時,除澄清事實以便消除不良影響之外,最該反思的是媒體在整個假新聞中扮演的角色。
這則假新聞之所以進入輿論視野並發酵為焦點話題,源頭在於相關新聞網站的報道不客觀、不專業。這則“新聞”沒有交代明確的消息源,但行文感覺像是記者在現場目睹了全過程。諸如“女子死命抱住男子所騎車不撒手”“女子多次癱軟抽搐”“外國小伙被急哭”等細節描寫,則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和暗示性,某影響甚大的知名微博賬號轉發時標題也是直截了當稱《外國小伙扶中年女子疑遭訛詐》,很容易讓大家將這件事與“四川達州三明兒童扶摔倒老人遭誣陷”等事件聯系起來。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還原新聞現場時應該秉持客觀中立的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媒體為吸引眼球賺取點擊量,動輒以“標題黨”做法誤導公眾,甚至以添油加醋的方式歪曲事實。這則假新聞即是如此,新聞網站不僅不加判斷匆忙發布未經証實的消息,還在首頁突出位置進行了推薦。當然,也不排除網站為迎合受眾的某些心理需求,故意以模棱兩可的語言“炮制”了這則有爭議的新聞。
![]() |
(責編:張婷)
外國人,訛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