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3月18日08:23|來源:海外網|字號: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和隨后的兩山輪戰中,解放軍參戰部隊給反扑的越軍造成了超過10萬人的傷亡,不僅嚴重損耗了越軍的實力,也大量減少了越軍有生力量。隨著柬埔寨抗越運動的持續和中越邊境輪戰的長久消耗,越軍最終選擇撤出柬埔寨。從這一角度看,越軍在中越邊境的傷亡相當於在柬埔寨13年總傷亡的一半以上。
盡管在16天的自衛反擊戰中駐柬埔寨的越南軍隊沒有大的調動,但反擊戰后,為了重建幾乎被中國軍隊徹底消滅的北部防線,侵柬主力第2軍3月就被調回北方,並新建4個軍拱衛首都。越南人民軍六個主力師中,除去被幾乎被全殲的316A師外,余下5個師中有3個在數月內被調回了中越邊境,另一個師則作為預備隊一直駐扎在首都河內。北部地區至此集結了越軍60%的兵力,並且在越軍撤除柬埔寨前基本沒有變化,對越南的牽制作用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通過削弱越南這個中南半島上獨大的“霸主”的力量,中南半島又一次回到了相對平衡的實力均衡狀態。中國雖然一度失去越南和柬埔寨兩個盟友,對中南半島的影響力受到削弱,但通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和一系列行動,中國成功恢復了在中南半島事務中的話語權:中國通過支援柬埔寨抗越斗爭恢復了對老撾和柬埔寨的影響。向泰國低價出售軍火和支援泰國境內的反越武裝又進一步擴展看中國的同盟基礎。並最終同蘇聯、美國一道實現了中南半島的和平與均衡。盡管這種平衡是以美蘇力量的平衡為基礎實現的,但對於中國來說,在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這種利用美蘇兩國的力量矛盾爭取空間,同時削弱越南以平衡地區力量的做法,與米爾斯海默的“離岸平衡手”理論十分相似。正是中國的介入阻擋了越南的地區霸權和蘇聯勢力的進一步擴張,從而為今后這一地區的外交操作留下空間。
除了打擊越南,其實1979年及其后的一系列作戰行動,在大局上更是中國從國家整體安全角度出發採取的預防性措施。
沒有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如果關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蘇聯國家戰略,那麼“南下印度洋”無疑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征之一。無論是蘇聯大舉援助越南試圖構建所謂“印支聯邦”,還是蘇聯海空軍進駐金蘭灣並組建印度洋分艦隊,直到蘇聯入侵阿富汗並染指巴基斯坦,都是這一戰略驅使下的嘗試甚至冒險。
鄧小平1978年11月訪問新加坡時,曾經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詳細描述了蘇聯在中南半島的目標。他說,越南一旦成功控制整個中南半島,許多亞洲國家將失去掩蔽。中南半聯邦會逐漸擴大影響力,成為蘇聯南下進軍印度洋的環球戰略的一步棋。
1978年,越南佔領柬埔寨,全面控制老撾后,為了清剿柬軍的殘部,在1979年發起的對民柬武裝力量的掃蕩中就多次侵犯泰國邊境,由於大部分柬埔寨抵抗武裝都已泰柬邊境為活動區域,甚至以泰國境內作為主要基地,因此為了徹底消滅這些反抗勢力,從1983年3月底開始,侵柬越軍在柬西部邊境地區發動了一場新的攻勢,並多次入侵泰境,致使柬泰邊境形勢十分緊張。越軍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向泰國以及東盟其他國家施加壓力,迫使其在柬問題上與越妥協,同時,進一步削弱抗越武裝力量,改善其戰場形勢。但泰國採取了強硬立場,對越軍的入侵進行了堅決的回擊。
即使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泰國在越南武裝力量的威脅下仍然備受威脅。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泰國屈服於越南,中南半島將成為越南的天下,蘇聯則可以直接將艦隊部署到印度洋,威脅整個東亞的原油供應。日本、韓國等依靠中東石油的國家屆時都將受到脅迫。中國雖然在當時還不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周邊國家都受到脅迫的地緣局勢顯然對中國大大不利。
蘇聯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1979年2月28日,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尚未結束之時,蘇聯海軍的第一批后勤艦艇就開始進駐峴港1980年,太平洋艦隊開始派出艦艇前往太平洋執勤。在整個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都保持20-30艘各型艦船,並在岸上機場駐扎1個戰斗機中隊和1個轟炸機中隊。理論上,攜帶反艦導彈的蘇聯圖16轟炸機作戰范圍不僅完全覆蓋南海,還可以對馬六甲海峽地區的艦船發起進攻。一旦蘇聯在這一地區部署的戰機數量繼續增加(依照峴港和金蘭灣空軍基地的規模,蘇聯增加戰機在地面設備上完全沒有障礙),他們完全可以在中國作戰范圍之外有效封鎖馬六甲海峽,並將南海變成美蘇對峙的“地中海第二”。
中國顯然不能坐視這樣的情況發生。盡管中國軍隊當時落后的海空力量根本無力直接抗衡蘇軍,但通過中國在邊境對越南的打擊,能夠增加蘇聯對於金蘭灣陸上安全的擔憂,從而無法放開手腳在金蘭灣部署重兵。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的自衛反擊戰我軍並沒有對邊境軍隊進行大規模增兵,僅僅依靠中越邊境兩個軍區下屬兵力加以整編,達成基本齊裝滿員后就發動了進攻。此次進攻徹底粉碎了越軍在邊境的守備集團和經營已久的防御地帶,應當說基本取得了成功。這也充分說明,隻要條件許可,中國軍隊長驅直入越南,佔領河內甚至金蘭灣,至少從軍事上都是現實可行的。
最后蘇聯在金蘭灣也沒有實現徹底的常駐,其艦艇的保養維護還是要回到海參崴的太平洋艦隊(當然太平洋艦隊的后勤保障同樣很糟),陸上航空兵也經常輪替。其主力艦艇與其說是部署,不如說是停泊訪問。當然這裡有蘇聯實力不濟的原因,但金蘭灣作為重要軍事基地在地理上的不安全,顯然也是蘇軍在此難以久留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要牽扯到20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制定的對華作戰計劃。中蘇兩國在上世紀60年代關系開始惡化,1969年珍寶島事件后則直接走向了戰爭邊緣。雖然當時雙方都估計對方將會大規模入侵,但應對措施上,裝備優勢明顯的蘇軍卻一直擺出鮮明的進攻性姿態。蘇軍超過45個師和超過1萬輛坦克一直以全面合圍解放軍沈陽地區的重兵集團為主要任務,而中國軍隊則相應以防御這種進攻為核心目標。
不過在雙方互相對峙后十年的時間裡,蘇聯雖然制定了詳細的進攻預案,卻一直對奪取中國東北后的作戰計劃語焉不詳。這裡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國作為有核國家的核報復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蘇聯在遠東脆弱的后勤補給無力供應如此大規模的合成突擊。當時的估計,依靠僅有的遠東鐵路,全面完成部隊的集結需要80天。至於戰爭爆發后,鐵路線所能運輸的物資比照蘇軍的規模和消耗速度幾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中國對蘇聯的弱點一清二楚,早就做好了開戰后切斷遠東交通線的計劃。中國於1967年開始,在內蒙古滿洲裡以東修建大型的軍事基地,在加格達旗/嫩江以北,開始修建公路和鐵路,一方面用於林業和礦產的開發,另一方面用於戰備。中國空軍更是制定了包括以強-5戰斗機攜帶核彈,用單程自殺式攻擊遠東鐵路樞紐的瘋狂計劃。
為了緩解這一困境,蘇聯的應對是修筑貝加爾-阿穆爾鐵路。70年代初,蘇聯開始組建貝阿鐵路建設總局。1974年春正式動工修建長3145千米的烏斯季庫特至共青城段。以蘇軍鐵道兵部隊為主修筑的貝阿鐵路被稱為蘇聯全國性的“世紀工程”。由於貝阿鐵路相對遠離中蘇邊境,遭到解放軍襲擾和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較小。蘇聯原本預計貝阿鐵路於1983年通車,實際上則拖延到了1985 年,然而不管怎樣,貝阿鐵路完成之日,也被各界視為蘇軍可以全面進攻中國之時。
幾乎所有有關蘇聯入侵中國、日本,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嚴肅軍事小說設置的時間點都在1985年前后,足見這條鐵路對中蘇全面戰爭的催化作用。
1978年時,中越關系已經惡化,蘇越關系則日益親密,面對即將竣工的貝加鐵路和看似不可避免的中蘇大戰,中國除了積極准備之外,也開始考慮如何防止越南破壞中國抗擊蘇聯的問題——如果越軍乘勢入侵中國,將原本作為持久抗戰基地的三線地區橫掃,那對於中國對蘇作戰的准備,無疑是極大的不利。
有鑒於此,筆者認為,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隨后的兩山輪戰,不能排除有重創越軍和其“進攻陣地”,為即將到來的中蘇全面戰爭掃清后顧之憂的考慮。當然,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以后,蘇聯實施了新思維,伴隨著蘇聯國力的衰落和中蘇關系的緩和,彼時看來注定的世界大戰幸運地沒有發生。
對越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35周年,世界局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場戰爭帶來的影響依舊存在。諸大國雖然再也不像當年一樣赤裸裸地扶植代理人,卻也沒有放鬆對地區力量的利用。曾經侵略過越南、支持過中國懲治越南的美國,現在又借中越戰爭后越南隊中國的仇恨和防備“重返越南”,並試圖在南海問題上牽制和制約中國。歷史給人類開的玩笑,還真是意味深長。
![]() |
(責編:於川)
黎筍 1983年 1975年 1980年 50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