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6 09:24:08|來源:海外網|字號:
《鄧小平》劇照:鄧小平與胡耀邦
澎湃新聞:這部劇選取了鄧小平復出后的那8年作為背景,為什麼不再往后寫了?
黃亞洲:應該說,這8年,是鄧小平復出后撥亂反正的關鍵8年,國內政策、國際政策,他都作了極大的、極為有效地調整,國家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人們會在1984年的游行隊伍中自發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我想,這橫幅,不是簡單的一幅學生宿舍的床單,而是重新找回了自信心的中國人民的心聲。所以,電視劇在這裡打上結尾,是合適的。當然,歷史還在延續,還在很活潑地前進,以后的中國當代史,也會有銀幕與熒屏來蜂擁表現的。路總要一步一步走吧。
談爭議:不會胡編,也不要把電視劇當社論看
澎湃新聞:前兩集中說“粉碎四人幫”是遵循毛主席的遺志,是現在爭議比較大的一處,這樣的台詞一度被認為是“文學創作”,但也有人考証說這一細節是真實的。對這一段,你們當時是怎麼印証和處理的?
黃亞洲:肯定不會完全的胡編。我個人認為,這是劇中人說的台詞,劇中人這麼說一定是有他的道理,他一定得這麼說,這在歷史上是合理的,更不用說這只是一部文藝作品了。
澎湃新聞:第二集中有這樣一段:鄧小平聽到“粉碎四人幫”消息之后說的話是“孩子們,我還可以干二十年!”但有人考証,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是鄧小平說了一句“看來,我可以安度晚年了!”﹔還有一處:1976年10月6日的北京,並沒有下雨,而電視劇為了烘托氣氛,下起了大雨。這些改動頗有點耐人尋味,這樣改動的用意是什麼?
黃亞洲:“看來,我可以安度晚年了!”確實是鄧小平當時的原話。劇中最終體現的這句台詞,你可以理解為這只是一個電視故事吧。關於那天是否下雨,我想,也不甚重要。觀眾會理解的。還是這句話,小事不拘,要把它理解為一個電視故事。
澎湃新聞:已經播出的這幾集,幾乎每一集都有淚點,作為編劇,你會刻意制造一些淚點嗎?
黃亞洲:要說淚點,確實有。但是這些淚點,應該說,也不是刻意制造的。它本身就是中國當代史的淚點。中國的當代史是會叫人掉眼淚的,尤其是我們這些過來人,所以我們自己在看片的時候,也常常淚流滿面。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鄧小平撥亂反正的拳拳之心,以及馬少驊老師對此的精准表達,也會叫人熱淚盈眶。畢竟,這段歷史太艱難了。
澎湃新聞:作為編劇之一,你在創作過程中,事實部分得到哪些部門或者機構,哪些人的支持,看了哪些書籍或者材料?
黃亞洲:這個戲的編劇工作,始終在中央文獻研究室的指導下進行,近四年都是這樣。中央領導也對這部戲很支持,換句話說,要是沒有中央領導的意見,這部戲的創作也沒有那麼快就立項。看的材料那當然是海量的,書籍與網上各種材料都有,關鍵是取舍。總體還是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
澎湃新聞:你自由發揮的空間有多大?
黃亞洲:虛構人物的那幾條線上,我們都可以發揮,可以構建情節,哪怕是表現主人公的細節,我們也可以發揮,這裡的自由度還是有的。比如我們設計了鄧小平考察廣東時期的下農村視察,碰到當時的農村隻允許農戶“至多養三隻鴨子”的政策,這裡我們就設計了鄧小平突然停車進村、手忙腳亂的農村干部慌忙擋住牆上來不及抹去的“繼續批鄧”的大標語、鄧小平察看農家灶房、鄧小平發現農戶多養鴨子的蛛絲馬跡,然后是農戶大媽嚇得要朝各位“視察領導”跪下來求饒的情節。
發生這些情況的大背景是真實存在的,至於寫什麼來表現,則由編劇來加以發揮了。畢竟,這是一部文藝作品,不要拿它當社論看。
澎湃新聞:這部劇中除了鄧小平等現實人物這條主線外,還設計了一系列虛構人物作為副線,就劇本而言,你認為這些虛構人物的部分有多重要?這些虛構的人和事,比如夏家、田家,背后是如何取材的?
黃亞洲:虛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命運各異的普通人物不僅是推進劇情的線索,而且他們的翻天覆地的命運軌跡也正是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的成果証明。
田志遠與夏默,是兩位虛構的高級干部,夏默更是知識分子型的,他們身上其實寄寓了許多干部的影子。而他們的夫人、子女則更是許多普通中國人的縮影。這就是魯迅說的“雜取”。你不能說誰就是誰,誰就是誰的化身,甚至可以說,他們身上都有你我的影子。
鄧小平 黃亞洲 編劇 鄧小平晚年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