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正文

IMF倡導學習中國應對危機經驗

2014-10-09 10:51:20|來源:海外網|字號:

【IMF最新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提出,“現在是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好時機了。”林毅夫、王燕特別賜稿觀察者網發表評論說,IMF的“新發現”,其實和我們一系列研究的發現相同,而且也正是我們“超越凱恩斯主義”政策建議的理論和經驗依據。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討論中執牛耳地位,這些“新”研究和倡議實際上為中國在這輪國際金融危機初期實施的、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特征的“4萬億”積極財政政策,做了事后的背書﹔並為我國在未來發達國家復蘇乏力、出口減緩、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時,採用消除增長瓶頸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反周期措施,以及為其他國家“向東看”開了綠燈。】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六年以來,歐美日經濟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為緩慢、乏力的復蘇。

盡管各國央行實施了“非常態貨幣干預的數量寬鬆政策”,也未能根本解決發達國家的問題。“安倍經濟學”未能奏效,歐洲央行又要步美日后塵,推行購買國債的數量寬鬆政策。至今美國經濟尚未出現一般危機之后復蘇期會出現的6%、7%的增長反彈,盡管就業率有所上升,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一反危機發生以來倡導的“寬鬆貨幣政策的老路”,以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推行結構改革、中國增加消費減少投資以實現全球再平衡”的傳統方案,推出新的政策建議, 最新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WEO)中提出:“現在是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好時機了”(第三章)①(注釋見文末,以下同)。

在浪費了整整六年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政策建議有什麼新意?

“超越凱恩斯主義”使中國在危機后迅速復蘇

中國在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時就首先採用了這一政策。受到2008年全球危機沖擊后,中國政府又及時推出了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使得中國經濟在危機期間維持了穩定增長。

東亞金融危機時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經濟增長率在改革開放前22年年均9.6%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到年均10.5%打下了基礎。在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后的基礎設施投資使得中國經濟在2009年第一季度率先於全世界復蘇,這些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必將為中國在持續了35年年均9.8%的增長后保持中高速增長奠定基礎。

早在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不久,在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任上林毅夫就根據中國的經驗,指出全球金融危機僅靠貨幣金融工具難以解決,要“超越凱恩斯主義”,避免走“挖個洞補個洞”或發放失業救濟的老路,需要運用全球協調的財政政策投資於基礎設施,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電力、道路、港口等能為未來增長消除瓶頸的高收益項目,才能消化全球閑置的巨大過剩生產能力和創造就業,並為發達國家的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使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經濟,能夠恢復正常增長和活力。他倡導創立“全球復蘇基金”, 之后又提出“全球基礎設施計劃”。

林毅夫的構想最初於2009年二月在皮特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演講時提出,同年三月在世界銀行王燕主持的國際會議、五月又在紐約美國外交委員會的午餐會上重申了這一構想,演講全文刊登於2009年夏季出版的《哈佛國際評論》②。

林在其后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一再倡導這一超越凱恩斯主義的計劃,包括在《從西潮到東風》一書的第二部分③﹔2013年一月又在美國經濟學會年會的報告④,和2013年5月與王燕合著的“超越馬歇爾計劃” 等⑤,這種政策能夠創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贏。

(責編:宋勝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IMF,林毅夫,凱恩斯主義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雲南景谷縣發生6.6級地震(高清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公開(高清)

圖片故事:家在南疆 瓜果飄香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