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7 08:43:59|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有品才有牌 學者反省商學院教育
台灣《中國時報》23日發表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的觀點說,不肖商人枉顧民眾食安,使用黑心油來混當食用油。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一些商人為了賺錢卻不顧商業道德和消費者權益,這些商人很多是著名商學院畢業或名校EMBA畢業,讓人不免懷疑台灣的商學院教育是否出了問題?
這並不是說這些商學院教得不好,而是以前的那些教育目標─成功才是唯一、賺錢為要、財務操作技巧、企業如何擴充等等,造成了資本主義的極致,也導致了2008年開始的經濟崩潰,到現在都還沒復原。
就看某大學的MBA課程,其中必修的管理核心課程共計36學分,在這些課程中,我們隻看到一門叫做企業倫理與公司治理的課,而且才2學分,大部分在教公司如何治理。
所以商學教育要徹底改變,如果我們還是教育學生唯利是圖,賺錢就是成功,未來世界金融和經濟一定還是危機重重。
司馬光《資治通鑒》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所以商人的道德要重於賺錢的才干,現代商學教育教出來的多是才勝德之術。
其次產品要有質量,一定要品管。要先學做人,再學做商人。胡雪岩說:“經商之道,就是為人之道。”德國的經濟史學家麥克斯韋伯說:“資本主義並非是貪得無饜,反而是有節制的賺錢。”
然后商人要做產品安全最好的把關者,不用仿冒品、次級品、劣質品、回收品。
最后希望所有商人都要能終身學習,繼續自我進修,提升能力,才可提升品味。如果商學院都能改弦易轍,從品字做起,這才是經營企業和經濟金融的根本之道。
哀矜勿喜,止損,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