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0日13:56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当“海归”遭遇国内“最难就业季”,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势必“公平地”施加到所有人身上。在平等就业面前,“留学”只是代表一段经历。 |
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5月28日发布《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2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7.29万人,比上年增长46.57%。从1978年到2012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累计达109.12万人。(新华网5月29日)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近699万人次,被网友戏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13年全国500家用人单位统计数据现实,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降幅达15%。不难看出,如今的“海归”不仅要面对群体间互相竞争,还要和国内高校毕业生展开“厮杀”。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激烈较量中,留学生的光环似乎不再那么“闪耀”。若非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此等世界一级名校毕业,其对于招聘单位的价值与国内同等学历毕业生相比也渐趋一致。不可否认,不少留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不算高,即使“吃过洋墨水”,其外语语言能力也不甚出挑,留学优势根本得不到体现。再加上缺乏职业规划、缺少对自身的准确定位等早已存在国内毕业生中的问题,“海归”们无法以其留学经验取胜国内高校的竞争者,“洋文凭”也就难以在国内求职市场“吃香”。
当“海归”遭遇国内“最难就业季”,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势必“公平地”施加到所有人身上。在平等就业面前,“留学”不过代表一段经历,就和国内的大学生活并无二致,因此不应再以此之名为其设定过多“特殊待遇”。
首先,“海归们”别太把自己的留学经历“当回事儿”,既然选择回来就要接受国内就业现状,做好与700万同仁一起“凭本事竞争上岗”的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多数情况,那一纸写满洋文的毕业证不比自身素质更能派上用场。
同时,社会舆论也别过分解读“海龟(海归)”变“海带(海待)”的现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甭管哪儿来的求职者,所要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没有差别。当出国读书这笔投资无法再为留学生带来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时,他们既不再享受“光环的庇佑”,但也不必接受社会“过度的关爱”。无论是同情的目光或是质疑的声音,都是变相的“不公平”与“不平等”。
作为曾留学英国 “海归”,笔者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扎实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及客观理性的心态远比那顶“英国硕士”的帽子更靠谱。出国求学期间,多做一些专业相关的兼职或实习,而不仅仅是上几堂课、拿多少学分、刷几个盘子;归国求职时,这些更有针对性的经历或将助你在面试中一锤定音。另外,初出茅庐,不必一步到位,想清楚自己目前“能做什么”比“想做什么”更具实际意义。不难看出,以上其实没有一条是留学生群体才能享有的“专利”。
不可否认,早些年,我们国家曾对稀贵的“海归”采取不少高薪和特殊优待政策。但当留学归国潮涌入国内就业市场的汪洋,大浪淘沙下如何激流勇进全凭个人本事而非“群体优势”。若说“海归之光环”还在散发光芒,只能是用来点亮自信,却无法也不应对曾有的“优待”再有依赖。
(牛宁,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27万海归遭遇699万国内毕业生 共度最难就业年
调查称72%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站不住脚